北大名师(第2辑)

北大名师(第2辑)
作者: 编者:张琳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北大名师(第2辑)
ISBN: 978730125646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曾有人这样概括中国考古学教育的发展:“中国 考古学的大学教育与中国的考古学学术研究发展到今 天,追根溯源,一是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 另一是北京大学破天荒地开办了考古专业。”勇开风 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 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 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1983年7 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 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 系主任,成为北大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先 生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北大考古教育的发展。 宿白先生1948年即开始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 古教研室任教,虽然于1992年退休,却并未因此而远 离讲坛,耄耋之年还在为北大考古系的研究生开设课 程,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田野实习。2001年,年近八 旬的宿白先生为考古系的博士生开设了一门汉唐宋元 考古课程,主要讲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听过这门课的学生回忆:“宿先生讲课极为认真,事 前都写好详细的讲稿,课上涉及的引用文献,即便是 较大段落,也亲自板书,供大家抄录。讲起课来也很 和蔼。”宿白先生备课的认真,没有亲临课堂的人也 能感受到。近年来,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宿白先生 未刊讲稿,收入了大量的教案、手稿和各类手绘图, 先生对待教学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令人折服。 宿白先生重视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学风也对学 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的秦 大树曾师从宿白先生,在教学中就深受宿白先生这一 理念的影响:“宿白先生非常重视和善于在考古研究 中运用古代文献。他在教授研究生的课程时,便要求 学生‘听历史系的文献课和断代史课’,一是要‘了 解历史’,二是要‘学会怎么收集和利用文献’。” 优良的学风,就这样一代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宿白先生对待学生治学要求严格,批评从来直言 不讳,曾经在给高年级学生开具必读书目时,切中肯 綮地指出“大学教育学科越分越细,学生文化素质明 显下降”,要注重读书的深度与广度及研究方法;先 生对学生的成长又非常宽容,多有鼓励之语,常勉励 从事考古的学子风物长宜放眼量:“应当把眼光放远 一点,我们首要的是学好本领。学习的方面要宽阔一 些,因为你将来从事的考古工作复杂多样。其次是做 好迎接较辛苦但很有意义的田野的工作的思想准备。 不要为暂时出现的出路问题而自找烦恼。”九十岁高 龄的宿白先生还殷切寄语青年学生:学生最重要的就 是念书,工作以后有的是时间做。要珍惜做学生的时 光和机会。 2010年,先生将自己毕生的藏书捐献给了北京大 学图书馆,这批藏书以考古、文史为主,不乏稀有的 线装书、拓片,截至2010年年底,已捐赠书刊1164l 册、拓本135份。这些赠书都是先生读过、使用过、 批点过并一直在用的,和宿先生的学术人生密切相连 ,是这位考古大家一生学术工作的积累,伴随和反映 着中国考古学发展、涵盖考古学的多个领域且比较系 统完整,十分珍贵。2011年,经过各方的筹备和努力 ,“宿白赠书室”在北京大学图书馆311室正式向读 者开放,几千册珍贵的书籍在架供师生借阅。这是宿 白先生留给北大的又一笔财富。 宿白先生闲暇时喜欢治印,曾有一方印云:“以 寿补蹉跎”。先生的一生挚爱考古,潜心学术,著作 等身,可谓从无荒废蹉跎,但先生却总是觉得时不我 待,在鲐背之年,仍愿继续投身考古学的发展,兴味 不减。他至今仍坚持科研、读书不辍,并始终亲历亲 为。这是考古学的感召,是教书育人的魅力,也是先 生一生为学、为师精神的折射。 先生成就卓著,仰之弥高,常有媒体希望能采访 先生,先生总是婉拒,说:“我只是一个教员,一个 北大的教员。”说到过往的酸甜苦辣也只是一个词— —“不苦”。当大家祝贺先生获得“蔡元培奖”时, 先生非常谦逊地说:“我没有做过什么。”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将一直泽被后学,也将汇入北大学风与 师风的长流。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