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紫禁城的黄昏(评注插图本)
ISBN: 9787208158122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闻得要移居魂不附体 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于 是年10月6*被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他的心愿已经实现了 ,他略施手法,宣布自己的总统为终身制,并且有权** 继位人。这时候,袁世凯的势力大增,把孙中山领导的国 民*解散。这一年的12月,副总统黎元洪应召人京,袁世 凯表面上说是请他在北京辅佐行政,其实是生怕反袁分子 利用他为工具。一切布置妥当后,袁世凯即于民国三年颁 布修改过的新约法,任用前清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国务 卿,前清的山东巡抚孙宝琦为外交总长。 至于袁世凯个人对清室及宣统皇帝,则采取的是“恭 敬”而不热诚的态度。民国二年,袁世凯要实行“优待条 件”的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后移居 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的条文,请隆裕太后及清室 离开紫禁城,迁往颐和园居住。此举使清室人员极为狼狈 。内务府的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尤其吓得魂不附体,他们 深知宫禁一经移往颐和园,无异取消承认清室的初步表示 ,于是竭力向那个愚昧的隆裕太后进言,请她提出强硬的 反对。但“第三款”载在盟府,理应双方遵守,提出反对 ,理由很是脆弱,亏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向袁世凯指出, 颐和园周围的围墙很矮,如果清室迁往居住,恐怕有坏人 一跳就跳进园里,对于皇室大有不利。 袁世凯为了应付清室这个反对移宫的理由,只好下令 把颐和园周围三英里长的围墙加高几尺来堵住清室之口。 加建的费用,当然不出自民国的国库,要清室掏腰包了。 民国**这样答复清室的抗议,但狡猾的内务府大臣 们却很轻易地把握这个机会为自己弄了一笔钱。他们似乎 已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因为把颐和园的 围墙**,所需的费用很大。费用大,经手的人自然大有 可观了。于是颐和园围墙的增筑,就在偷工减料中进行。 竣工后不久,新增的围墙已开始倒塌,有时候甚至殃及池 鱼,原有的围墙*到影响也亦步亦趋跟着倒下了。 几年后,围墙倒塌的事情,竟然也使我译注:庄士敦 自称,以下同吃过苦头。1924年逊帝派我一个整顿颐和园 及其附近产业的差使,虽然为期很短,但所见颇有趣,一 场骤雨就可以将颐和园的围墙冲刷下一些砖头瓦碎,甚至 整段倒塌。我既然负责整顿颐和园,遇到这种情形就要修 理了。经费本属有限,我提出的有效修茸办法,比以前的 *省钱*坚固的方法,往往与内务府的利益冲突。 张勋拥袁有交换条件 结果**围墙之法徒然花了很多钱而没有收到什么效 果,清室又不必搬出紫禁城了。也许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 的人士很少能知道为什么袁世凯忽然又勉强同意延期搬家 。原来袁世凯害怕张勋反对这一措施。张勋拥重兵坐镇徐 州,控制津浦铁路,长江以北的华东一带**是他的势力 。张勋是袁世凯的心腹人物,辛亥革命时,袁利用他阻止 革命*的势力北上;但张勋拥护袁世凯为**,却是有交 换条件的,他要袁遵守优待清室的条件。事实上,张勋忠 于袁世凯,同时也忠于他的故君,所不同者,他对其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