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精)
ISBN: 9787549596805
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享誉世界的符号学家、中世纪专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包含中世纪神学、美学、文学、大众文化、符号学和阐释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都有重要建树。
穿越一片森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尝试一条或数 条可能的路线,以便尽快走出森林(到达祖母家,或 者像大拇指汤姆、汉赛尔与格莱特那样回到自己家里 );另一种是漫步林中领会森林景致,弄清楚为何某 些路通而某些路不通。同样地,通读一个叙事性文本 也有两种方法。任何叙事性文本首先都是说给第一层 次的模范读者听的,这个层次的读者理所当然希望知 道故事的结局(亚哈船长最后设法捕到白鲸没有,利 奥波德·布鲁姆在1904年6月16日几度与斯蒂芬·迪 达勒斯偶遇之后,是否会跟他再次见面)。但是任何 一个叙事性文本也是说给第二层次的模范读者听的, 这个层次的读者会思考故事本身期望他或她是怎么样 的读者,同时希望准确理解模范作者是如何在各处指 引读者的。如果只想知道故事的结局,通常读一遍就 够了。相形之下,要识别模范作者就得读很多遍,有 些故事一读再读都不嫌多。经验读者只有在发现模范 作者,并了解(或开始了解)模范作者对他们的要求 后,才能成为成熟的模范读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著名侦探小说《罗杰疑案》 ,也许是模范作者的声音以最明确的方式吁请第二层 次读者合作的文本。故事内容大家耳熟能详。叙述者 以第一人称讲述大侦探波洛如何抽丝剥茧寻找嫌犯, 到最后读者却从波洛口中得知,罪犯正是那个无法自 圆其说的叙述者本人。就在叙述者等待被捕、准备自 杀时,他直接转向读者。的确,这位叙述者是个暧昧 的人物,他不仅在别人写的小说中自称“我”,也以 这本小说的真实写作者自居(正如前面提过的亚瑟· 戈登·皮姆),而故事发展到最后,他又作为他自己 日记的模范作者出现——你也可以说,模范作者在通 过他发声;或者,更恰当的表述是,我们通过他来享 受模范作者的叙事表达。 这位叙述者因此邀请读者从头再读一遍,他表示 ,如果读者明察秋毫,会知道他自始至终未撒过谎, 至多只是保持沉默而已,因为文本是部疏懒的机器, 希冀来自读者的大量合作。他不仅邀请读者再读一遍 ,最后还重述前几章中某些句子,亲力协助第二层次 的读者回溯: 我对自己的写作颇为满意。有什么比下面这段话 更干净利落的:“九点差二十分时信送进来,九点差 十分时我离开他,信尚未展阅;我的手停在门把上迟 疑了一下,回头检视并想想还有什么事没做。”你看 ,都是实话,但是假如我在第一句话后打上一排星号 ?会不会有人起疑那空白的十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 此时,叙述者解释在那十分钟里他到底做了什么 事。他继续写道: 我必须承认在门外碰到帕克让我吃了一惊。我忠 实地记录了这件事。不久后尸体被发现,我送帕克去 打电话报警,你看我用字多审慎:“我做了一点点该 做的事!”真的是一点点——只是将录音机扫进背包 里,将椅子推到墙边原来的地方而已。 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