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用逻辑说服人的技巧
ISBN: 9787516418505
王文君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成员,“逻辑思维”远程教育课程讲师。被誉为“沟通实战专家”,擅长将说话技巧与逻辑分析结合,反对灌输式方法提高学员的表达技能。通过其自创的“逻辑型说话技巧”编写成各类案例,运用于培训实践中,然后通过培训逐步提高沟通效果。
通过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 本节要点 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虽然我们无法获知全部事物存在的原因,但我们需要去探寻这些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存在,为什么会是这样,又是如何成为这样的。在整个探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what、how、why去制造问题。 在心理学中,“what-why-how”是人类对整个世界探索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式,也就是心理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管理学中,“why-howwhat”则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黄金圈”理论。在逻辑学中,“what-howwhy”同样是重要的工具,我们需要通过它们来制造问题,寻找事物存在的本源。 人类做事情的动机主要有3 个:一是我做的是什么,也就是what; 二是我是怎么做的,是how;三是我为什么要做,即是why。在实践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些人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极少的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英国某处建筑工地,一群人正在建造一个教堂。神父从这个建筑工地上经过,他看见有3个石匠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他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个石匠看了他一眼,说:“我在这里敲这个石块,做这个建筑的工作,我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告诉他:“我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建筑的活儿,但我干的是全国*好的石匠活儿。”*后一位石匠看着这位神父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教堂。”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在进行着相同的工作,但他们的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却是不一样的。**个石匠谈论的*多是自己在做什么,第二个石匠*多是在谈论我是怎么在做这份工作,而第三个石匠回答的则是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 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来说,what、how、why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我们做事的时候,还是与别人沟通的时候,都要首先搞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除了要知道怎么做外,*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里同样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0世纪之初,美国有两个不同的团队在同时制造飞机。其中一个团队主要由众多科学家组成,这些科学家来自于***的各个不同领域,同时也有一些具有飞行经验的试飞人员。除了技术力量方面,这个团队还得到了美国陆*方面的5万美元研究经费以及众多社会上的商业人士的捐助。他们的目标就是设计出世界上**架飞机。另一个研发团队虽然在空间位置上和他们相差不远,但硬性条件却与之相距甚远。这个团队主要由两个依靠开自行车铺为生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既没有庞大的资金,在社会上也没有广泛的人脉,*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的只是他们一飞冲天的梦想。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之后,大家应该都知道*后制造出飞机的是哪个团队了,虽然只有两个人,莱特兄弟却成了飞机的制造者。看起来不太可能,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原因。 莱特兄弟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他们要帮助人类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这也感动了小镇上的其他民众,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正是所有人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才帮助莱特兄弟设计成功了世界上**架飞机。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弄清what、how、why 之间的关系,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沟通过程。 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沉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即使*为简短的文字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容。简短的文字容易造成信息缺失,使得沟通和交流产生障碍。尝试对简短文字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沟通活动*好地展开。对简短文字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就是学会用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从而一步步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之中。 “what”是制造问题的**步。当我们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从“what”类型的问题开始入手是比较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提出“what”这样的问题。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事物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经过,但这个阶段的提问只能够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肤浅的和表面的认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具有一定认知能力都可以利用“what”进行提问。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问题停留在“what”这一层次上,就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误导,从而没有办法深入事物的本质中去发现问题。 互联网中传播的信息大多都是表面信息。有时候,我们仅仅看到文章的标题就对整个事件作出判断,这会导致我们认识上的不足。这种表面现象越来越多,就会导致整个社会被一种不正常的信息所误导。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继续深入地提出问题是*好的方法。 “how”是制造问题的第二步,也是由问题表面深入到本质的关键步骤。“how”*多表示这件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是在“what”层面之上的*深一层的追问。 作为*深层次的提问,“how”所制造出来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依靠观察而得出,其需要通过表面分析推理才能得出答案,在复杂程度上要远高于“what”层次。 “why”所制造出的问题是*深层次的问题,涉及事物的本质。只有解决了“how”层面的各类问题,才可以继续深入到“why”层面之中。 相比于前两个层面制造的问题,“why”层面的问题*加分散,且数量*多,即使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也可以提出几十种甚至*多“为什么”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全部都与事物的本质紧密相关,只有少数问题能够直击问题的要点,从而带领我们寻找到问题的本质。 提出了“why”类型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距离事物的本质已经不远了,而解决“why”类型的问题也相当有难度。不仅需要综合运用分析、推理方面的能力,善于归纳、总结各种零散的信息和结论,还要整合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终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从“what”到“how”再到“why”,不断制造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制造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各个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在一个正确逻辑的引导下找到事物的本源,从而*好地认识事物,*好地与他人沟通,*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1.一本将逻辑思维演绎为语言的神奇之书,一门被读者深度认同的**说服技巧。 2.为什么你磨破了嘴皮,对方却仍旧无动于衷?为什么你“祸从口出”,别人却能“口吐莲花”?很简单,区别就在于说话有没有逻辑! 3.本书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将各种逻辑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对沟通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4.本书还为读者介绍了许多逻辑思维博弈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较为常见的逻辑博弈,从而将这些方法应用在现实中的逻辑博弈中。 5.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对于逻辑说服技巧的讲述上,结合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复杂的逻辑学知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6.本书的*后部分集中讲述了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毒逻辑”、逻辑谬误和逻辑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