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世界史008:哈布斯堡王朝

东方世界史008:哈布斯堡王朝
作者: 斯蒂德·亨利·威科姆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61.50
折扣购买: 东方世界史008:哈布斯堡王朝
ISBN: 9787520719612

作者简介

亨利·威科姆·斯蒂德,英国历史学家,著名记者,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与巴黎大学,他在奥匈帝国生活、工作长达十年,是奥匈帝国兴亡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译者简介 王培培,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译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一直具有警示作用。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法国前外交部长查尔斯-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奥地利帝国前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德意志帝国前首相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英国前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及其他无数政治家、作家和外交家都曾对哈布斯堡帝国很感兴趣。他们殚精竭虑,对哈布斯堡帝国的政体颇有微词。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体制,哈布斯堡帝国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幸存下来,继续坐拥奥地利主权。拿破仑·波拿巴嘲笑奥地利发展迟缓;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也写过:维也纳东郊,是“亚细亚之路的起点”;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也发出感叹,“奥地利就没做过一件好事”。这些格言都提到了奥地利存在有缺陷的“灵魂”本质。德意志著名作家保罗·安东·德·拉加德甚至否认奥地利“灵魂”的存在。他说:“普鲁士,没有足够的身体来支撑灵魂;而奥地利,则没有灵魂去充盈它那饱满的身体。”1853年,保罗·安东·德·拉加德又写道:“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之时获得了力量,奥地利则以奥匈帝国的形式存在;但从某个方面来说,人们对奥地利的评价无可厚非。因为奥地利从来没有‘找到自我’。”因此,问题就变成“奥地利是否可以‘找到自我’”。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教条化,尤其是容易消极。虽然哈布斯堡王朝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王朝之一,但它的人民却很年轻,年轻到往往没有国家意识。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来说,“民族”和“国籍”这两个词具有特殊而有限的含义。奥地利的德意志人谈到他们的“民族”时,“民族”主要指的是波希米亚、蒂罗尔、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摩拉维亚、施蒂利亚和克恩顿的德意志人,其次才是指在德意志帝国内的德意志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和鲁塞尼亚人或小俄罗斯人,甚至犹太复国主义者中的犹太人,这些都同样指的是民族意义上的民族。“奥地利”缺乏统一民族概念,同样缺乏的还有“国家观念”。事实上,尽管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对“奥匈帝国”这个整体都使用“祖国”这个词,但他们通常将它限制在二元君主制中属于自己的那一半了,或者说只有少数人的爱国主义建立在认同整个二元君主制的基础上,因此,奥地利的“灵魂”是动态的。连接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各族人民的纽带是君主,君主在君权神授的宗旨下,依托多种宪法的伪装来统治国家。因此,君主才是其主权下每个国家分而治之或合二为一的主要原因。二元君主制比任何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更依赖皇冠。王室不仅是枢纽和中心,还是政治实体的生命力量。陆军、海军、官僚机构以及教会都是王室的投影。只有奥地利的愿景和王室的愿景平行,且王室的政治目的与人民的目的契合时,奥地利才能“找到自己”。与其他地方相比,奥地利的联盟可能更具力量。在奥地利,分裂意味着脆弱和浪费。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座右铭是“联合的力量”,这句话定义了“奥地利人”的理想;奥地利硬币边缘刻有“分而治之”的字样,这句话则暗示了奥地利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