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造物:从设计看中国工业化的崛起

大国造物:从设计看中国工业化的崛起
作者: 沈榆,魏劭农 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3.70
折扣购买: 大国造物:从设计看中国工业化的崛起
ISBN: 9787559870599

作者简介

沈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 魏劭农,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内容简介

19 世纪以来,工业化一直是各国竞逐富强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技术进步上主要表现为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再由机器生产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变;在经济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就业人口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在生产组织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分工专业化、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产由以家庭为单位向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转变;在社会状态上主要表现为由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文明向先进发达的工业社会文明转变,是社会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的结果。工业化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工业化是近二三百年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哪个国家(地区)特别是大国可以不走工业化道路就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世界工业化进程表明,发达国家工业化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自然演进,即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从中积累资金,再发展重工业,然后再反过来以重工业改造并支援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工业化主要是以国家为单位推进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向先行工业化的国家倾斜,因此导致落后的传统经济国家和地区处于被动的底端,利润流向新兴工业国家。从历史上看,这种流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战争、不平 等条约等强制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的国家(即看得见的手);二是通过投资、贸易等经济手段(即看不见的手),依靠资本、技术和垄断来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概括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对外扩张,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战争。 本书通过设计角度探讨新中国工业化的崛起,选取了中国现代工业建设和设计进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性发展的节点和典型的案例,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业建设和设计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事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具有很强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