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60.20
折扣购买: 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修订本)
ISBN: 9787100199063
王光东,1961年7月生,文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学术著作《现代?浪漫?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合著)、《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合著)、《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小说创作》、《新世纪文学评论集》等,主编有《上海当代文学史实述要》《大学文学读本》《解读张爱玲经典》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项目,曾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讨论中国新文学的生成、发展以及有着怎样的传统等问题,自然不能忽略它与世界文化、文学间的联系,同样不能忽略它与本土的民间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在乡土民间的范围内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的关系,因为具体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乡村民间与他们的精神构成、文学追求有着极深刻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说现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意义的发现,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方面,这是与启蒙文学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传统。 既然在中国现代文化、文学范围内讨论民间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在何种意义上民间文化形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它所具有的自由批判特征和现实战斗精神, 却是极为重要的文化品格,对于民间文化形态价值的理解,也必然与这种文化精神发生关联。 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来看,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启蒙主题决定了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但也应充分重视这种关系所包含的另一内容,即他们在为民间启蒙时,也充分利用了民间文化资源。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意义的发现,首先从下面两方面开始:一是对来自民间的口语、白话语言的重视;二是始于1918年春的民间歌谣的搜集和整理。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新文学产生的民间文化背景。这一民间文化形态进入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是与他们的文化启蒙思想和如何建立新文学的现代审美标准密切相关的。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看来,倡导白话文学,一面是“开通民智”,另一面则是“创造中国的文学”。从启蒙和新文学建设的立场出发,对来自民间的白话语言和体现民间文化的民间文学,审美的意义上进行了充分肯定。可以说,他们是从“启蒙—民间”的立场解释民间和民间文学的,这是现代作家与民间关系的第一种类型。 以自由精神观照,以自在视角诠释,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何谓“民间”?“民间”的核心内涵在本书中,被确立为“自由—自在”。陈思和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民间”概念,为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书承接陈思和的思考,进一步讨论了“民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2. 本书对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老舍、沈从文、赵树理以及张炜、韩少功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新的理解与阐发,将其贯穿在一起。看似将问题聚焦于一点,却打开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片广阔天地。 3. 本书从独特的“民间”视角出发,笔触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作为半部文学史来读,应是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手边常备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