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绩溪(精)/作家与故乡

胡适的绩溪(精)/作家与故乡
作者: 胡适|摄影:陆宗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胡适的绩溪(精)/作家与故乡
ISBN: 9787807681526

作者简介

  胡适(1**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

内容简介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 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 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 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 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 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 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赖学;先有 嗣昭,后来有个士祥,都是有名的“赖学胚”。他们 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 ,打得*利害。越打得利害,他们越要逃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 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年就送六块钱,以后 每年增加,*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 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了我父亲 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 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 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念的几本书虽 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 可懂的话。我*喜欢朱子《小学》里的记述古人行事 的部分,因为那些部分*容易懂得,所以比较*有趣 味。同学之中有念《幼学琼林》的,我常常帮他们的 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这些书看;他 们念大字,我却*爱看《幼学琼林》的小注,因为注 文中有许多神话和故事,比《四书》、《五经》有趣 味多了。 有**,一件小事使我忽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 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 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带回家去。一 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 他忽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句‘父亲大人 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 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 才明白我是一个*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 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我一生*得力的是讲书: 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 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 四 当我九岁时,有**我在四叔家东边小屋里玩耍 。这小屋前面是我们的学堂,后边有一间卧房,有客 便住在这里。这**没有课,我偶然走进那卧房里去 ,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 出一本破书。我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 坏了,书面也扯破了。但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 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打开了一个新 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 我记得很清楚,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 我在戏台上早已认得李逵是谁了,便站在另良只美孚 破板箱边,把这本《水浒传》残本一口气看完7一不 看尚可,看了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好过:这一本的前 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我都不能回 答,却*急要一个回答。 我拿了这本书去寻我的五叔,因为他*会“说笑 话”(“说笑话”就是“讲故事”,小说书叫做“笑 话书”),应该有这种笑话书。不料五叔竟没有这书 ,他叫我去寻守焕哥。守焕哥说,“我没有《第五才 子》,我替你去借一部;我家中有部《**才子》, 你先拿去看,好吧?”《**才子》便是《三国演义 》,他很郑重地捧出来,我很高兴地捧回去。 后来我居然得着《水浒传》全部。《三国演义》 也看完了。从此以后,我到处去借小说看。五叔、守 焕哥,都帮了我不少的忙。三姊夫(周绍瑾)在上海乡 间周浦开店,他吸鸦片烟,*爱看小说书,带了不少 回家乡;他每到我家来,总带些《正德皇帝下江南》 、《七剑十三侠》一类的书来送给我。这是我自己收 藏小说的起点。我的大哥(嗣稼)*不长进,也是吃鸦 片烟的,但鸦片烟灯是和小说书常作伴的一一五叔、 守焕哥、三姊夫都是吸鸦片烟的一一所以他也有一些 小说书。大嫂认得一些字,嫁妆里带来了好几种弹词 小说,如《双珠凤》之类。这些书不久都成了我的藏 书的一部分。 三哥在家乡时多,他同二哥都进过梅溪书院,都 做过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旧学都有根柢,故三哥看小 说很有选择。我在他书架上只寻得三部小说:一部《 红楼梦》,一部《儒林外史》,一部《聊斋志异》。 二哥有一次回家,带了一部新译出的《经国美谈》, 讲的是古希腊的爱国志士的故事,是*本人做的。这 是我读外国小说的**步。 帮助我借小说*出力的是族叔近仁,就是民国十 二年和顾颉刚先生讨论古史的胡堇人。他比我大几岁 ,已“开笔”做文章了,十几岁就考取了秀才。我同 他不同学堂,但常常相见,成了*要好的朋友.他天 才很高,也肯用功,读书比我多,家中也颇有藏书。 他看过的小说,常借给我看。我借到的小说,也常借 给他看。我们两人各有一个小手折,把看过的小说都 记在上面,时时交换比较,看谁看的书多。 P15-17

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这里的村镇自古便是徽文化的 代表。沿袭千年的村落巷道,古风幽韵,百年沧桑的徽派 建筑,鳞次栉比,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亘古的历史记 忆。胡适,这位“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 想的师表”便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胡适笔下的绩溪, 记载了他儿时九年的美好时光,从故乡风貌到家族生活, 从慈母教诲到蒙馆读书,字字明快真挚,甸甸淡雅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