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5.36
折扣购买: 玩一点鉴藏:鉴赏徐悲鸿墨彩国画
ISBN: 9787559362537
陈磊,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安县,祖籍福建省上杭县。一九六一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团政治处主任的职位转业,于高级政工师、党委书记任上退休。自少年时期开始爱上收藏,门类包括邮票、书画、钱币、瓷器、杂项等。喜好摄影、跳舞,爱好广泛。退休后,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书画的学习和研究,多有感悟。已出版《玩一点鉴藏》三卷。
一、星洲春色 图一款识:“一蛋一口吞,不问所来历,及见哺鸡母,窃幸免其职,安得难成仙,不生亦不灭。静波先生惠教,廿八年春画,因客星洲未见春色,悲鸿”。 印鉴:“悲鸿之画”“徐悲鸿”“吞吐大荒”。 这段款识的意思是:吃一个鸡蛋是很容易的事,当我看到母鸡生蛋哺育很痛苦的时候,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与她结婚成家,如果那样,她的绘画事业是很难成功的。我同她的婚事就当没有发生过吧。 要理解这幅画的含义,要从一九三八年底,徐悲鸿与孙多慈的恋情结束说起。由于孙父孙传瑗和徐妻蒋碧薇的反对,孙多慈没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两个有情人难成眷属,选择分手。人虽然是分开了,但彼此的心里却放不下对方,仍互相思念着对方。一九三九年春,徐悲鸿在新加坡(星洲)的画展,所画的飞禽、走兽、花鸟、人物作品都是写实的,其表示的意思主要还是宣传抗日救国,但也有少部分作品是借物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这幅《星洲春色》图就是他借鸡抒发自己与孙多慈分手后的思念之情。为什么有情人难成眷属呢?原来,徐悲鸿是有家室之人。一九一九年徐悲鸿与蒋碧薇私奔赴法国留学,他们在国外共同学习,八年后回国,徐悲鸿跻身社会名流,蒋碧薇也先后生了儿子徐伯阳和女儿徐丽丽。 回国后当了母亲的蒋碧薇心满意足。她不再漂泊异乡,丈夫留洋荣归,已在国内最高学府当了教授,名气正在不断上升,蒋家父母也接来同住,一切时来运转。当年私奔出走,对家人受到的讥讽与嘲笑的内疚,似乎在生活的富足与家庭的团圆中,一点点消散了。外界对于徐悲鸿的尊重,使她这位教授夫人感到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蒋碧薇常常想,像我这样结合十年方始有“家”的女人,在世间恐怕不多,此后,上天总不会再把我的幸福剥夺了吧。如今徐先生是一位声名鹊起的画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就像一位精神抖擞的斗士,站在康庄大道的起点,用他这支画笔,开辟他的远大前程,那时,我将分享他的成功果实,并且为他感到骄傲。 回国初始,他们的感情是不错的。有一年冬天,蒋碧薇突然喉痛、发高烧,医生诊断是猩红热—这在当时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基本无药可医,只能给病人打点营养剂。蒋碧薇咽喉肿痛,头脑发热,身上出现红疹,苦不堪言;发烧得厉害,又没有降温的方法,最想的就是吃冰。有一次,徐悲鸿与友人聚餐回家,想起蒋碧薇想吃冷饮,忙迎着寒风上街,到处找冰激凌。这件事被记者捕捉到了,在报上登出一条花边新闻,说徐先生伉俪情深,对夫人实在是太好了。 当时他们度过的,是一段温馨美好的日子。 徐悲鸿把他的教学重心,由上海南国艺术学院,转向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到苏州美专讲演,大受欢迎。苏州美专请徐悲鸿定期前往授课。精力旺盛的徐悲鸿,从原先上海与南京间奔走,转为南京和苏州间奔走。徐悲鸿是受人瞩目的画家,一幅幅新作不断问世。他又是诲人不倦的教授,最受学生欢迎。 此时距离他一九一九年赴法留学超过十年。十年磨一剑,他急切地想把他在欧洲的所学所思带入中国画坛,并在讲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时一个年轻才女闯入了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她叫孙多慈,祖籍安徽寿县,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中高中部。一九二九年,她到南京投考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没能录取,转而到中大艺术系做旁听生。孙多慈写诗作画的天赋加之勤奋,使她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徐悲鸿只要发现哪个学生才华不凡,就毫不吝啬地加以赞扬,愿意多给些指导。 次年暑期,孙多慈投考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阅卷的徐悲鸿给她的绘画作业打了95分,孙多慈以本届考生中的最高分被录取。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园——中国的顶尖学府,孙多慈的出众并不难理解。命运把美貌、聪慧、善良、温婉都给了她,加上贵族家世和优雅的举止,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其祖父孙家鼐,清末进士,官至光绪年间工、礼、吏、户四部尚书。其父孙传瑗,国学教授,古诗文造诣深厚,对长女孙多慈疼爱有加,自称“平生爱女胜爱男”。 大户人家的见识,使孙多慈幸运地摆脱了旧式女子的命运—可以不缠足,可以从小跟男孩子一样上学念书。如果说美貌与生俱来,那么学识与教养无疑是后天的。有的人家虽然有钱,也不送女孩子读书。而孙多慈家人却有着现代教育理念,对女儿同样栽培,这也影响了孙多慈的人生态度:对父母言听计从,守孝道,不越雷池一步。 徐悲鸿发现孙多慈内秀而外美,像发现了一块玉,对她倍加呵护。他画孙多慈肖像素描,题道:“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噫嘻!其或免中道易辙与施然自废之无济耶。” 课堂上的素描课,徐悲鸿关注着孙多慈的动作,细心地给她修改习作。看徐悲鸿作画示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在徐悲鸿的画室,孙多慈有时是一个观摩者,有时是一个被画者。他们从艺术谈到人生,从写生谈到油画,孙多慈对恩师的点拨心存感激,但她毕竟出身书香名门,并无非分之想;而徐悲鸿,也不曾有舍弃家庭的念头。 风言风语传到蒋碧薇的耳朵里,她大怒,甚至大吵“不能容忍”。她有她的判断:“尽管徐先生不断地向我声明解释,说他只是看重孙多慈的才华,想培养她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因为徐先生的行动越来越不正常。我心怀苦果,泪眼旁观,我察觉他已渐渐不能控制感情的泛滥。” 徐悲鸿与孙多慈相识初期,并没有超越师生之情,应该是真实的。 1.欲了解徐悲鸿中国画观,本书诚不可不读也。 2.40余幅徐悲鸿墨彩画作,全面走进徐悲鸿的艺术世界。 3.徐悲鸿开放进取的艺术主张,将中国画以及整个中国美术,推向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