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29.50
折扣购买: 轻轻叩响母校的门
ISBN: 9787507844474
...
沂河中学的前世今生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 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梁启超的这篇《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 的1900年。彼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列强 纷纷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由腐朽的慈禧太后等统治着,国 力日益衰弱,国人深陷亡国的危机之中。梁启超发现,要 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 想,就写了《少年中国说》。改造年轻一代的思想靠什么? 靠教育!教育靠什么?靠学校,靠老师! 20世纪80年代,沭阳县城区共有三所中学,它们分别 是沭阳县中学(简称沭中)、沭阳县沭河中学(简称沭河中学 )和沭阳县沂河中学(简称沂河中学)。这三所中学,都是完 全中学,也是全县比较有影响的中学,就像“三驾马车” 一样,代表着沐阳的办学水平,引领着全县的教育。那时 候的莘莘学子,以考入这三所学校为荣。 在这三所中学中,数沂河中学最为年轻。沭中创办于 1922年,沭河中学创办于1954年,沂河中学则创办于1979 年。虽然建校较晚,起步不早,但沂河中学的办学水平突 飞猛进,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只是,这样一所影响深远的学校,如今校园还在,校 名却已难觅“沂河”二字,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全新的名 字——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简称建陵中学)。 我也是从沂河中学走出来的一名学子,出于对母校的 热爱与怀念,这段时间一直在写相关的回忆文章,也正因 此,有了一次深入了解沂河中学发展与变革情况的机会, 大致勾勒出了母校的前世今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着民族的盛衰, 国家的兴亡,也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未来与希望。20世纪70 年代末,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 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变 ,到处一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大好形势下 ,沭阳县文化 门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1979年初,一份关于成立“沭阳县沂河中学”的报告 ,由沭阳县文教局递交到了沭阳县革命委员会相关领导桌 上。很快,沭阳县革命委员会于元月24日下发沭革字(79) 第9号《关于成立“沭阳县沂河中学”的批复》文件,批复 了这份报告,同意筹建沭阳县沂河中学。 随后,淮阴地区行政公署于1979年4月30日下发淮行 复(1979)12号《关于新建“沭阳县沂河中学”的报告的批 复》文件,批复沭阳县革命委员会关于新建“沭阳县沂河 中学”的报告,同意新建“沭阳县沂河中学”一所,校址 设在沭阳县麻纺厂北,商机厂南。那时,沭阳隶属淮阴, 新建学校这样的大事,要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和批准 。 就这样,我的母校沂河中学横空出世,成为当时全县 教育界一大盛事。之前,城区只有沭中、沭河中学两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