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针灸(汉竹)

零基础学针灸(汉竹)
作者: 侯小兵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3.00
折扣购买: 零基础学针灸(汉竹)
ISBN: 9787571328399

作者简介

侯小兵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从事临床工作20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老年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脑供血不足等病症。

内容简介

针刺补泻的依据 1. 辨经络 明辨经络是施行针灸的首要问题。要达到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就必须分析经络的分布和联系。在刺法中,如浅刺和深刺与病邪留于经络的浅表和深层有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与经络的循行有关;而经络气血流注的顺逆情况,则是针刺补泻的主要依据,如迎随补泻就是根据针刺的方向与经脉流行方向的顺逆而定的。 在针灸中,还特别强调通过切循、按压辨别经络的虚实。即通过经络诊察,探索其阳性反应和体征,借以分析病变的虚实,决定补泻方法。临床上,凡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消瘦、指下空虚及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 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指下涩紧及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2. 辨脉象 针刺治疗应根据脉象的虚实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和补泻。脉实证实的患者,宜深刺用泻法;脉虚证虚的患者,宜浅刺用补法。此外,《黄帝内经》还列举了缓、急、大、小、滑、涩等各种脉象的不同针刺方法,比如《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3. 辨形神 即要依据患者的体质、形体、气、血、形、志、神情况决定补泻或采用不同的刺法。 体质类型:根据人的体质类型进行针刺补泻,并将人的体质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根据每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针刺方法。太阴之人,要用较重的疾泻手法,不然就难以收敛;而少阴之人,其血气易脱,故再用重泻手法,则容易出现衰败,所以要谨慎调理。 形体胖瘦:根据形体胖瘦,胖人及成人体壮、皮肤坚固,针刺时应深刺久留针;瘦人以及婴儿针刺时应当浅刺疾出。 气、血、形、志、神:《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详细讨论了气、血、形、志、神与针刺补泻的关系。根据气、血、形、志、神五个方面的虚实病变,提出了针刺的补泻方法,其具体的补泻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一、介绍了针灸基础知识,包括针刺的基本方法、针刺的手法以及针刺前的准备等内容,基础牢固,操作才能更安全。 二、讲解了每一个穴位的命名、主治、取穴方法、解剖以及针灸操作方法等内容,内容详细全面。 三、针对感冒、咳嗽、便秘等常见病给出了对症针灸调治方案,对症调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