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九个人(精)
ISBN: 9787544767842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 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等; 随笔集《迷恋记》《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琐记贾植芳先生 一 贾植芳先生有一对闲章:“洪宪生人”、“秦坑 余民”。“秦坑余民”的意思不用说了,由此可知, 这对闲章是先生历经那场大劫难之后所刻;“洪宪” 是袁世凯称帝的年号,贾先生出生在一九一六年,也 就是所谓的“洪宪”元年。这样一算,就快到先生的 九十大寿了。之所以还要算一算,是因为平常确实习 惯了先生的“年轻”,不特意去想,不觉得先生已经 这样“老”了;再一算,我从入贾先生的门,到现在 ,也已经十五年了。 我能够成为贾先生的学生,说起来,多少得感谢 年少时的任性。一九**年上半年,我大学就要毕业 ,获得免试直升研究生的资格,我跟班主任李振声老 师说,我要读贾先生的研究生。李老师很是赞同。但 过了不久,李老师告诉我,贾先生年纪大了,不招硕 士研究生了;接着,李老师又指点我说,你可以跟哪 位、还有哪位老师读。我记得那是在东部宿舍的走廊 里,我一急,就对李老师说,贾先生不招,我就不读 了,我要去工作了。 那时候免试直升研究生的名额很少,我这样的反 应,大概李老师也没想到。不过我敢在他面前发这样 的坏脾气,也是他四年来纵容和偏爱的结果。这一来 ,他也和我一样急起来。于是,有**晚上,他带我 去见贾先生。 为什么一定要读贾先生的研究生,到现在,我也 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那之前,我只见过 贾先生一次。那次是北京大学的王瑶先生来,在第四 教学楼有个讲座,贾先生是主人,陪坐在讲台上。现 代文学研究界的这两位山西老乡坐在一起,是很有意 思的。王先生抽烟斗,贾先生抽纸烟,我对贾先生的 **个印象就是,吸烟的频率极快,而且是抽完一支 ,接着就点上另一支,我注意到,那天贾先生抽的是 黄盒子的凤凰烟。后来我常常听到贾先生向人谈“养 生”经验,宣扬的是王瑶先生的观点:一不戒烟,二 不戒酒,三不锻炼。但那天的讲座上贾先生讲了什么 话,王瑶先生谈了些什么,却全忘记了,或者当时就 没听清,贾先生的话难懂,王瑶先生的话或许不那么 难懂,但在大教室里,人多,就显得声音轻,我坐得 不够靠前,听起来吃力。 李老师带我去见贾先生,我心里**紧张,紧张 的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等我在贾先生的书房里坐 了五分钟之后,这种紧张就没有了。我还是不知道该 说什么话,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先生滔滔不*, 而且妙趣横生,用不着我这样不会说话的人多开口。 从先生家里出来,我的心踏实下来,我甚至注意 到第九宿舍里的树、房屋和它们在月光下的投影。事 情就这样发生了转机,我如愿成了贾先生的学生,而 且由贾先生和陈思和老师合带,也因此成了陈老师的 **个研究生。 ※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各自独立又息息相通的命运。 ※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九个人》依然在探讨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的复杂关系。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和将来”。它历经千劫而不毁,还活在**,还活在当下的文学身上。这种生命力,不仅是说它自身的生命力,*是说它具有生育、滋养的能力,施之于别的生命。 ※张新颖的语言表达沉郁顿挫,充满内在的情感张力。他将生命参与到所要讲述的九个人的心灵历程中,与他们的内部世界进行着沟通,“他是在朴素地表达内心的过程中感觉到表达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恰恰缘于他将自己的内心放进了作品中,在作品中探索、历险、挣扎、痛苦、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