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一看就懂的春秋史
ISBN: 9787509376027
平王东迁洛邑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 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相传这首诗,是两千多年前东周大夫路过故都镐 京,见到昔El宫殿遗址上长满了黍,因而发出的悲叹 。 对周人来说,虽然天子依然在位,但是离开了这 个有着三百年荣耀的镐京,就是国家已经灭亡了。普 通周人如此,那些身居高位的周王室大臣和天子周平 王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故土难离,可是他们不得不 离开这镐京热土了。 公元前771年,因为遭受了父亲周幽王的不公平 待遇,太子宜臼联合自己的舅舅申侯做了一回带路党 ,将周的生死大敌戎狄人,在各地诸侯反应过来前带 人了王继之地。按照计划,这些戎狄人杀死了周幽王 ,然后在抢了一把之后,赶在各地诸侯救援之前撤退 了。并且,各地诸侯面对唯一的继承人宜臼很爽陕地 表明了态度,拥立其做了天子,是为周平王。可是, 超出计划的是,戎狄人经过这次带路事件,熟悉了镐 京附近的地理,而且也对镐京的财富上了瘾,隔三差 五的就会有小规模部队进入周王室领土抢掠。 不过,对如愿以偿的周平王来说,这都是小问题 ,毕竟周王室的财富积累还够戎狄人抢上很长时间, 而且直接承担损失的不是周平王自己。可是没想到的 是,因为这些抢掠,那些受损的贵族不满意了,而且 面对被小小戎狄轻易打败的虚弱周王室,其他诸侯开 始蠢蠢欲动了。 雪上加霜的是,似乎老天爷也看不惯周平王的这 种行为。平王继位之初,即发生了川竭山崩的天灾, 在当时的天命观念下,这便是“天不吊周”。因而, 包括周的贵族在内,人们想方设法逃避这场大灾难。 随后,犬戎入侵,天灾人祸纠结在一起。有组织 的和无组织的,在周王室领土上,兴起了一股东迁移 民热潮。其中,以郑国的东迁最为典型。本来,郑国 是在现在的陕西华县一带,这里是属于周王畿之内。 郑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桓王之弟,时任周司徒的郑桓公 。这是一个深得民心的重臣,而且对王室忠心耿耿。 面对这一幅亡国景象,无力抵御甚嚣尘上的末日 流言的郑桓公,被迫求救于太史公伯阳父。值得一提 的是太史公是掌管王室历史记录的官员,而且占卜、 预言、散播流言、星相解释、解梦等,反正有关神秘 主义的事情都是由其负责。 这些恶意的揣测、世界末日论的散播者就包括伯 阳父。 一天,郑桓公找到太史公说:“王室有这么多变 故,我到哪里去逃命呢?”太史公回答说:“只有洛 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郑桓公说:“ 为什么?”太史公说:“那地方邻近东虢国(今河南 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虢、郐二国的 国君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现在您身为司徒,百姓 都爱戴您,您如若请求住在那里,虢、郐的国君看到 您正在掌权,就会轻易分给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 里,虢、郐的百姓将都是您的子民。” 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将兴盛?” 太史公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 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 礼仪。秦国,赢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 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曾经有功于天下人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那里 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 它也一定会兴盛起来。” 虽然这些话不符合逻辑,但是出自于掌握沟通天 地的太史公之口,郑桓公很是同意,不久就向东迁徙 到了雒邑东面。 郑国本来是王室的屏障,现在这个屏障走了,连 个挡戎狄刀的诸侯都没有,平王所带领的周王室直接 暴露在敌人兵锋之下了。 另外,士兵们也开始躁动起来。 《诗经》“王风”中有一首《扬之水》,写的就 是被周平王派遣到申、甫、许等国驻守的周兵的不满 与怨思,“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士兵 们埋怨,为什么申、甫、许国的人不来和我们一起站 岗放哨呢?名义上是防止楚国人侵周之门户,实际是 替平王的母家当看门狗。为什么,因为周平王的舅舅 申侯在这次动乱之中立下了从龙之功,然后以其身份 和功劳把持了周王室的权力,这对一直是宗族作为根 基的周王室来说是一种颠覆,诸侯更加不满起来。 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平王开始筹备东迁事宜。 东迁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洛邑城。因为早在三百 年前,伟大的政治家周公旦就好像预见了王室衰微的 这一幕,早早为此做好了预备方案。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