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1.92
折扣购买: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精)
ISBN: 9787220094712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人,自由写作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现居北京。主要著有《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中国私学百年祭》等。
有一种时尚叫历史 云一的艺术底蕴,不仅从水土来,还从历史来。 那一方水土,不光是时尚之母,还是历史之母。 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对生活都有一种优雅 淡远的趣味,连烧造瓷器都要模仿玉质。浮梁县湖田 村窑的瓷器仿玉最好,号“青白瓷”,又叫“影青”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便以皇帝年号改浮梁 为景德镇,景德镇成为青白瓷的烧造中心。 芜湖南部繁昌县柯家冲窑,也是当时有名的青白 瓷窑,始于五代,比景德镇早100年。君子怀玉,在 一个“早”一个更“好”的时空交错之际,艺人们怀 着美玉般的追求,想必早已在繁昌县柯家冲窑与景德 镇湖田村窑之间“窑相呼应”了,它与景德镇连襟般 的瓷器关系,从宋代就开始了。 元朝,景德镇在青白瓷工艺之后,又创出青花瓷 。画工用毛笔蘸青花料,开始在细白的素坯上描绘流 线结构的装饰模样。白地青花给出了釉下彩的简明玉 润的视觉体验,充分体现孔子“绘事后素”的质朴美 趣,与蓝花布有异曲同工之妙。青白之间,布置了中 国社会生活的一种简朴格调。 祁门是古徽州的南大门,也是打开徽州青花记忆 的大门。唐宋属浮梁县辖,与景德镇相邻为一家。那 穿越景德镇的昌江便源于祁门,下接鄱阳湖入长江, 徽商外贸,走江湖,多自祁门南下,过景德镇入鄱阳 湖,或经由赣江下两广,或转长江,行脚两湖。 作为陶瓷原料供应商以及瓷器产品销售商,徽商 参与了青花瓷的烧造过程,与元代“枢府窑”、明朝 “御窑厂”中央督造机构一同撑起景德镇的繁华。这 条贸易链上的祁门,不仅盛产瓷土,还与景德镇一样 建窑烧瓷。在祁门南40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明中期至 晚期的大型青花窑址,大部分是青花瓷片,还有不少 西晋陶片、宋代影青瓷片。水车座及导流孔、水坝、 水碾,以及尚未入窑烧制的胚胎,保存完好。碎片与 物什中,依稀昔日的烧造繁华。 明万历年,市井文化流行,通俗小说以及戏曲话 本畅销。书商开始在书中插图,版画时尚起来,而微 州版画最负盛名,美人儿个个都是鹅蛋脸,画在瓷器 上个个如玉琢的美。还有花鸟、山水、故事等丹青图 案,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画工们在瓷器上表达山 水,必定受文人画影响,故事生动,青花生风。青花 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花样年华,在徽州I版画风的熏 染下,生成一种文人气质,品位脱俗,成为上流社会 的藏品。由赏玩进入收藏,那收藏才有几分闲适,为 生活增添几分趣味。明人的收藏品位与他们的文人小 品一样,雅致、脱俗、性灵。有一种支点叫精神 巧合是一种缘分,明朝时,文人气息走进了青花 瓷,而云一的徽韵青花也带着晚明小品的风骨走来。 仿佛前朝旧梦,他在晚明时光中,和徽商们一起往来 祁门与景德镇之间,与不仕新朝的文人们一同隐逸在 文化的江山里。云一捧着明版书走进青花瓷,住进晚 明的徽州老屋里,画面留白的日子,坦荡着内心纯净 的生活状态。笔法自笔墨中求之,而笔意却在留白里 。 放下文明赐予的多余,减到几根朴拙的思想线条 就能组成一个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一个洞察人生 、还原本色的人。一团和气里却有一种穿透力,穿透 内心的自由之力。身后一棵残柳,一斜草廊,身边立 着一只小鸟,一幅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派头。那位充满 禅智的老者,他爱微州天井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爱 茶乐酒,他爱梨园花脸,既然人生如戏,那就在青花 上唱吧。 就像张岱,即使潦倒而自由之志不改,哪怕囊羞 无钱买新茶,每每店家闻茶香。张岱说,“人无癖不 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 气也”。云一有癖有疵,带出他的真情真性真灵性, 画笔就像一只灵动的杠杆,站在命运赐予的支点面前 ,他一瓶啤酒、一杯茶、一支香烟两指夹,呷一口啤 酒,泯一口茶,吸一口香烟,再论道谈画。他甚至可 以将茶之昧在烟酒混杂的舌之尖上提纯,青花便在他 的嗜癖中伸张了自己的品格。 云一作画一定要有题款诗,有时一句,有时一首 ,不论一句还是一首,都有一种寥落的禅意与空灵的 画意相映成趣。“只看山一半”也不错,“一炷心香 ”献给谁?“人世来去一杯酒”,“且看眼前闲书, 莫谈昨日是非”,举棋不定时“放下便是”……他随 手把诗意的时光镌刻在青花上,浓郁的书卷气夹带着 禅意随着把玩人的品味,进入寻常生活。 禅于平常处最见自由,是云一在青花上的追求。 素坯上,任众生用醉眼抛白眼,没了哀怨;真理平常 得就像街边的小摊。自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特 殊性生活,具有常识性的生活,为自我而活,这便是 人生而自由。云一笔下的人物,自由就像日常茶饭事 。 有了釉变,瓷板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也许其中 隐藏着某种生命的密码,关键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P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