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普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9.80
折扣购买: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精)
ISBN: 9787110095171
楚步澜(Brian Choo),生于新加坡,少年移居澳大利亚,本科毕业于默多克大学,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9-2013),现就职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化石鱼类,偶尔也发表一些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的论文。他还是位自学成才的画家,曾为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博物馆展览、图书、电视纪录片等绘制古代生命的科学复原图。 王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及地层专业,曾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在***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和***杰出科技成就奖。发现和采集了很多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喜欢研究化石青蛙和化石蝾螈。他倾尽心力担任的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一职,决定了他还是讲述中国恐龙故事的高手。 舒柯文,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本科毕业,多伦多大学获得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现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学术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报》的英文编辑。经常在中国和他的故乡加拿大进行野外古生物考察。不忙野外的时候会在研究所做恐龙和其他中生代脊椎动物的研究,或者努力学习汉语。这本书是他对古生物科普的**主要尝试。
距今大约3.6亿年前,也就是潇湘动物群的全颔 鱼及其他鱼类被掩埋在志留纪的海底6000万年之后, 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彼此靠近,处于冈瓦纳大陆东部 的赤道水域。这时已经到了泥盆纪快要结束的时候, 身披甲胄的无颔鱼类只剩下凤毛麟角,但盾皮鱼和其 他早期有颔类正处于兴旺繁盛之际。如果外星人在这 个时候造访地球来享*钓鱼之旅,他们一定会满载而 归。但如果他们选择在陆地上狩猎探险,大概除了节 肢动物,就差不多要一无所获了。显然,在河流和湖 泊中,脊椎动物开始了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宁夏发现 的一件残破但**重要的化石将向人们揭示,在华北 地块西部的一个湖泊中,正如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脊 椎动物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新类型。 当年沉积在古湖泊中的沉积物,如今变成了中宁 组黄褐色的粉砂岩和砂岩。这套地层包括了丰富的石 松类植物化石,虽然它们的现代亲戚低矮且不起眼, 但那时的石松却是柱子一样的、分枝很少的大树,也 是构成泥盆纪森林的主要树种。可以想像,它们是怎 样成群地矗立在湖岸旁,朴素无华而又静寂无声。 与植物碎片保存在一起的,是曾经生活在湖中的 脊椎动物的骨骼。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盾皮鱼中的胴甲 类,是潇湘动物群中志留鱼的晚辈亲戚。其中*独特 的当属棘刺宁夏鱼,它显然是华南泥盆纪晚期的江西 鱼的近亲,也是身披重甲——在头部、躯干和胸鳍处 均覆有其他胴甲鱼类所共有的带关节的骨板。*特别 的是,它们的躯甲和胸鳍甲的边缘生有一列列骨剌, 足以让*大多数袭击者胆寒。中宁组还发现了未研究 的肉鳍鱼类和节颈类盾皮鱼,后者才是真正的狩猎者 家族,说不定会定期“检验”一下宁夏鱼的防御能力 。 就在这些凶猛的捕食者和重装甲的猎物的残骸之 间,一段不起眼的颔骨化石隐匿其中。这是一段不到 10厘米长的下颔残段,上面有一些小齿而不是真正的 牙齿。但一直在关底组和中宁组“钓鱼”的朱敏与他 的同事们证明,这件下[合页]骨残段代表的是中宁组 已经描述的动物中*重要的一种,因为它无疑属于一 种早期的四足动物。 四足动物的名称“tetrapod”,来自希腊词根, 意为“有四只脚”。它们是一群陆生脊椎动物,包括 现代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这些动物并 非都生活在陆地上,也并非都有“四足”,比如蛇类 无足,鲸、海龟和很多其他四足动物返回水域生活。 但无论怎样变化,所有四足动物都同属于一个演化分 支,其早期成员一定具有成对的前后肢,以及其他一 些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它们所代表的,是脊椎动 物演化历程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团;它们对陆地的 成功征服,是精妙*伦的演化篇章。而这一幕就发生 在泥盆纪的晚期。 中宁的这只四足动物于2002年被命名为“潘氏中 国螈”。它的属名的字面含义是“中国的螈”,与鱼 石螈和棘石螈的含义相呼应。后两种动物来自东格陵 兰的泥盆纪地层,几十年前就已被命名且拥有较完整 的化石;它们是笨拙、臃肿的动物,保留了很多早期 肉鳍鱼类的特征,比如具有尾鳍;但关键的一点是: 尽管在水中的时间可能远超过在岸上的时间,但它们 却具有四肢而非胸鳍和腹鳍。鱼石螈和棘石螈显然是 鱼类和*加陆生的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鱼石螈 体长约1米,棘石螈稍小些。 根据对下颔骨后段(也是**保存的身体部位) 的详细解剖学研究,可以证明中国螈与鱼石螈和棘石 螈,以及其他早期四足类无疑是同一类动物。比如那 些小齿状的突起位于下[合页]骨上缘的一个狭窄区域 内,这与四足动物相似,而不像典型肉鳍鱼类那样, 延伸到下颔骨内侧的一个较宽区域。可惜下[合页]骨 的前段没有保存,那里可能长着真正的牙齿。 由于化石**有限,中国螈的身体结构还是一个 谜。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尾鳍是否像棘石螈的那么大, 或像鱼石螈的那么小,还是已经**消失了。中国螈 能否用它笨重的、多少呈桨状的四肢上岸探险呢?是 经常的、偶尔的,还是从不?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件 **的下颔骨残段已经让古生物学家确信,在泥盆纪 晚期的世界多个地方,包括中国的华北地块,一类新 型的脊椎动物已经兴起。 P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