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人为什么要读书
ISBN: 9787519478414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精神 曾经与一些民众学校的教师谈话。他们说他们的工作无非教来学的人识若干字,读几本书。识得了,读过了,就让来学的人毕业。毕业之后,他们没有相当的读物可看,应用上也不大需要什么文字,大约经过相当于入学的时间,就把识得的字读过的书忘得差不多了。教师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很空虚似的,辛辛苦苦,费心尽力,可没有一点儿切实的成绩。 我很同情他们,可是没有什么话安慰他们。事实摆定在那里,切实的成绩不会像变戏法一般变出来的。 正规的学校教育不也是一样吗?课程规定把一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装到了限度就算毕业。毕了业又经过若干时日,装进去的忘干净了,与自始没有装什么进去无多分别,徒然耗费了若干年一去不返的光阴,以及若干笔勉力支撑带血带泪的学杂费!最近上海《大公报》刊载了许多篇文字,是大中学生写的,说法各各不同,可是一致地控诉他们所受的教育对他们没有好处。写文字投登在报纸上的当然是极少数,极大多数的学生只在嘴上说说,心里想想,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归总一句话,也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对他们没有好处,因为这一类的陈说我听见得太多了。学生们的反应如此,教师们,尤其是有良心有责任感的教师们,岂不是要发生空虚之感? 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不讲当前受用,读了植物学可以不辨菽麦,读了生理卫生可以绝无卫生习惯。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只讲记诵,能够照书本回答就得一百分,不能够照书本回答注定吃大亏。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受教育成了一件奢侈事情,譬如穿一件绣花衣服,穿了固然体面,可是不穿也没有关系。 这种精神是承袭传统的教育精神而来的。传统的教育,其目的只在替皇帝选拔一批驯良的帮手,向来不管受教育者的生活,谁问你当前受用不受用!为要把驯良训练得到家,自然需钦定一些教材,叫你只许在范围之内用心思,这就来了记诵之学。而从前的受教育原是带着奢侈性的,一旦飞黄腾达,固然走上利禄之途,可是,犹如买奖券,大多数的人只好执著没有中的奖券空叹气,你想发财就是你的奢侈性作怪。 现在与往昔,时代不同,而现在的教育还是承袭着往昔的教育精神,这是蜕变期间应有的现象。就一个人看来,五六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期,可是就历史看来,社会蜕变(教育包括在内)经历五六十年还没有变过来,不能算了不起的久长。传统的教育精神总有一天会完全摆脱的,而吃亏的是生当其时,现在正在受教育的少年与青年。 摆脱了传统精神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必有切实的好处。以生活为本位,随时学习,随时受用。知识不是点缀品,追求知识是为充实生活,知识必须化为身体上的血肉,生活上的习惯,不仅挂在口头笔头装点门面。多受一天教育将与前一天不一样,在做事、为人、想心思、辨事理种种方面多少必有进步,如是一天天继续不断,一直往更真更美更善的路上前进。 也有不少的教育者已经感到了这种新精神,他们虽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拘束,但是他们努力使他们的学生得些实益。他们的学生比较地有福了。方在受教育的少年青年们如果感到了这种新精神,也可以努力使自己的学习合着这种新精神。那么,他们比较地有福了。 1948年4月1日发表 ★ 不可复制的百年大师,受益终生的家风学养课,堪称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书房。 ★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运气;好学养,是世代传承的珍贵财富! ★ 筛选出百年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师,再现每位大师的智慧、气节与风骨。读懂民国大师们纯粹而伟大的灵魂,共同汲取那份超越时代的力量。 ★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语文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也是一位伯乐,其教育理念至今振聋发聩! ★ 真知灼见、金石之声、振聋发聩、引人深思。能够永久流传于世的,除了伟大的人性,就是思想的光辉。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有明显的教益。 ★ 随书赠送精美大师藏书票及金句书签。双封精美装帧,用纸考究,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