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中国史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中国史
作者: (美)陆威仪|总主编:(加)卜正民|译者:李磊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中国史
ISBN: 9787508664354

作者简介

李磊,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卜正民 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亲自撰写其中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已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明代的**与社会》《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杀千刀》等。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内容简介

第7章 重新定义亲属关系 南北朝时期,家庭组织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 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元素。尽管较大的宗族可能仍 有数百个乃至数千个家庭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各个社 会层面,*基本的家庭单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直系家 庭,并在所有儿子之间分配财产。东汉时期也有一些 富裕的家庭三代人都生活在一起,但这种家庭并不常 见。无论如何,新的实践允许这些家庭与其他亲属联 合起来,重新建立家庭的结构。 家族墓葬群的存在与新兴的节*使*多的远亲能 够聚在一起,寻求合作与互相帮助。新的写作形式或 者旧形式的延伸使用,改变了大家族中的宗亲对他们 自己成员身份的看法。制度化**的兴起为妇女们提 供了一个离开家庭的途径,使之能够扮演一个*加积 极的公共角色,甚至能成为一名作者。*后,佛教通 过提供一系列确保人们轮回后能够拥有*好生活的宗 教仪式,改变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改变还 重新强调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使得父子关系不再是谱 系结构的**纽带。 墓地与节* 在汉朝末年与唐朝之间的时代里,家庭与祖先之 间的关系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家族墓地群的 建立,一是分散至各地的同宗家族成员在清明节,即 寒食节时,会在墓前进行定期的聚会。这两方面的发 展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把*多人当作亲属联系在一起 。 在墓地系统化的构造中,同一家族的不同家庭成 员埋在此处,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汉朝统治的*后一 个世纪。在西汉,宗祠是与个人墓葬相结合的,因此 被当作个人纪念堂。然而,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开始 在多墓穴的家庭墓葬前建立祠堂。这些祠堂*开始的 时候仍然是用来纪念个人的,但是随着后来亲属被埋 入其他的墓室,祠堂变成家庭或家族的纪念场所,在 那里,后代们向共同的祖先及其他埋葬在一起的前辈 们祭献。从汉代的例子来看,这种祠堂纪念的祖先一 般不超过四代,也没有将同一代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 内。 除了为一个家庭建立的多墓穴墓葬,汉代的中国 人还*进一步,将在世时没有住在同一屋檐之下的亲 属埋在同一墓园里。统一安排墓葬模式始于西汉皇帝 的“山陵”。东汉皇帝不再埋在人造假山中,但是他 们的陵园却被安置在都城洛阳城墙以外的**区域内 。在东汉晚期,安排亲戚埋在同一个墓地的做法在精 英家庭中*为普遍。陕西潼关附近发现了弘农杨氏的 墓葬,有七个家庭的独立墓葬从东往西依次排列。墓 志确定了六个人的身份以及四个墓的埋葬*期。*东 边的墓属于杨震,他于126年下葬;倒数第二个墓穴里 的是下葬于173年的杨震的一位孙子;*后一个墓可能 葬的是他的一位曾孙。因为杨震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两 个埋在这里,可见墓地的其他墓穴是为辈分较高的直 系亲属,而非旁系血亲准备的。 另外一点,取代汉室的曹氏家族的墓地也反映出 这种松散的结构。郦道元作于6世纪早期、全面描绘中 国文化地理分布的《水经注》中描述了这个2世纪晚期 的墓地。他描述了四个墓。其中三个,属于父亲与两 个儿子的墓葬,组成一团,另一个墓属于不同分支的 家族成员,在同一地点被单独安葬。开始于1974年的 考古发掘发现了五个大型的多室墓,分布在方圆1.25 公里的区域内,**紧靠在一起的两个墓穴属于一个 父亲与他的儿子。在这个大区域内还有一些小一点的 墓葬群或大墓丘,当地人通常称之为“曹氏山”。这 个家族墓地的墓葬有的有祠堂与其他石碑,有的则没 有,差异很大,而这种松散的安置关系可能反映了这 个家族在现世生活中就**分散与疏远。 从铭文中我们知道,在现代山东省发掘的武氏家 族墓地包含三代人的至少五座墓葬。由石柱搭起的拱 门与石头雕像标志着墓地的入口,墓葬分散为几个单 元。这些墓葬都没有被发掘,但是由于在这一地区的 精英中流行把不止一代家庭成员葬在同一墓室中的多 个墓穴中——曹氏家族墓地离此并不远——武氏家族 很有可能也是效仿此行。有两座像这样的墓被发现, 但是它们与武氏家族的关系并不清楚。铭文表明家族 中不只有一个分支被埋葬在这个墓地中,这显示出此 地的旁系比西边的杨氏家族*为广泛。妇女们可能也 被埋在墓地中。 在南北朝时期,多个地区开始出现家族墓地。在 南方,考古学家发掘了宜兴周氏家族的墓地,墓葬的 时间是在3世纪晚期和4世纪早期,有六座墓葬聚在一 起,这个地方被称为“周墓墩”。埋葬在这里的人们 属于南方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们给予吴国以及随后的 西晋重要的支持,但是在4世纪早期,因起兵反抗北方 来的移民而*终遭到摧毁。这六座墓沿南北轴纵列, 进入墓穴的通道面向东—东南方向。P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