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4.30
折扣购买: 沈从文讲服饰
ISBN: 9787559476111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我国文物鉴赏与古代服饰研究的先驱。 沈从文把前半生交给了文学,后半生交给了文物,作为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接触过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坚持使用文献和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材料、形制、纹样和工艺。因其与众不同的抒情气质,在他的笔下,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温度。 沈从文的文物研究相关作品有《沈从文讲文物》《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沈从文讲服饰》(服饰篇节选,有删减) 唐朝的服色,以柘黄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无地位。由于名臣马周的建议和阎立本的设计,唐朝恢复了帝王的冕服,并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颜色分别等级外,还用各种鸟衔各种花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官阶。通常服装,则为黑纱幞头、圆领小袖衣、红皮带(带头有等级之分)、乌皮六合靴。幞头后边两条带子变化很多,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起初为梭子式,继而又为腰圆式……从五代起,这两条翅子始平直分向两边,宋代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便成了纱帽的定型样式。不当权的地主阶级及所谓隐逸、野老,多穿合领宽边衣,一般称为“直掇”。平民或仆役多戴尖毡帽,穿麻綀鞋,且多把衣服撩起一角扎在腰间。妇女骑马出行,必戴“帷帽”(图2),帽形如斗笠,前垂一片网帘。(中唐以后此帽即少用)女子的衣裙早期瘦而长,裙系在胸上;发髻向上高耸,发间插些小梳子,多的到五六把;面部化妆多在眉心贴个星点,眉旁各画一弯月牙。这时,中原一带的妇女喜着西域装,穿翻领小袖上衣、条纹裤、软锦蛮靴;有些妇女还喜梳蛮鬟椎髻,嘴唇涂上乌膏,着吐蕃装束。这时期,流行一种半袖短外褂,叫做“半臂”,清代的马褂和背心,都是由它发展而来。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带的等级就有二十八种之多。黄袍成了帝王的专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许穿,穿了就算犯罪。规定的官服,有各种不同花色。每遇大朝会或重要节日,王公大臣们必须按照各自的品级,穿上各种锦袍。皇帝身边的御林军,也分穿不同花纹的染织绣衣。宫廷内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垫,都绣满花纹,甚至缀上真珠。皇后的凤冠大大的,上面满是珠宝,并且还有用金银丝盘成整出王母献寿的故事的,等于把一台戏搬到了头上。贵族妇女的发髻和花冠,都以大为时髦,发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贵族妇女的便服时兴瘦长,一种罩在裙子外面类似现代小袖对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着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红紫、蓝绿为主色的习惯,采用了各种间色,粉紫、黝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调显得十分鲜明;衣着的花纹,也由比较呆板的唐式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花样。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宽袍,纱帽的两翅平直向两旁分开,这时已成定型。便服还是小袖圆领如唐式,但脚下多改穿丝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掇”式衫子,戴方整高巾(又名“东坡巾”或“高士巾”,明代还流行)。棉布已逐渐增多。南方还有黄草布,受人重视。公差、仆役, 多戴曲翅幞头,衣还相当长,常撩起一角扎在腰带间。农民、手工业者、船夫,衣服越来越短,真正成了短衣汉子。 ◆ 217张文物彩插,看懂古代人如何穿衣打扮! ◆ 全彩精装,217张高清文物彩插,极致展现沈从文笔下的古衣之美! ◆ 国内文物研究先驱沈从文后半生心血之作,写给所有人的文物鉴赏指南! ◆ 古人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搭什么配饰? ◆ 清宫戏里的服装有历史依据吗? 如何区分蜀锦、云锦和宋锦? ◆ 去100次博物馆也抵不过精读1遍这本书! ◆ 汪曾祺、朱光潜盛赞!文物鉴赏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必读! ◆ 沈从文写文物写得像《边城》一样清新唯美! ◆ 翻开本书,从出土文物和传世古画中,窥探古人如何穿衣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