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什么是科学
ISBN: 9787218110219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前面提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 重变奏。在救亡运动中,科学作为“夷之长技”被引 进,被尊崇。在启蒙运动中,科学则进一步上升为替 代性的意识形态。只有认识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 学,才能理解我们在本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何以某 个人群(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科学)能够直接作 为正面价值判断的术语。 一部现代西学东渐史,也是一部科学由“技”转 化为“道”、由“用”转化为“体”的历史。 即使在急迫的救亡时期,要想大规模地引进科学 这种“夷之长技”,也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因为科 学这种本质上属于外来文化的东西,与本地文化实则 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尊道而鄙技,往往把新技术 贬称为“奇技淫巧”。所以,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为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的 理论基础。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说,维护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社会制度,同时引 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解决民生 问题。或者说精神文明取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取西 方现代的。又或者说,中学主内,西学主外;中学治 身心,西学应世事。但是,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 术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光是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 ,也学不好,必须首先学习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学 、化学等在内的西方科学理论;要想学习西方的科学 理论,就必须掌握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西 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必然会挑战中国传统的思维 方式和文化传统。 洋务运动近四十年中,上述逻辑充分发挥了作用 。等到1895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之时,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只是“技不如 人”,而是全方位的落后,包括政治制度、人民素质 、思想传统,都需要来一场革命性的转变。这个时期 ,对传统文化的痛恨成为有志之士的共识。文化虚无 主义逐渐笼罩中国的思想界。这个时候,“西体西用 ”的思想开始占上风,要代替从前的“中体西用”。 而在这个“西体西用”中,科学始终处在核心位置。 这里的“西用”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的西方技 术,“西体”指的则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自 严复以来的启蒙思想家们一方面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 化之弊,另一方面开始以科学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救亡 图强的理论体系。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 、胡适,这些启蒙思想家都不是职业科学家,他们的 目标都是为了创建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新的人文和 社会思想体系,但他们偏偏都把他们并不熟悉的“科 学”作为他们的立论基础。何以故?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盘破产之后,留下一个 巨大的价值真空,客观上要求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作为 替代。科学作为西学中国人最为钦佩也相对最容易接 受的部分,就由“用”转为“体”、由“器”进为“ 道”。这里当然也还有中国传统的“致用”思想在起 作用,因为与西学中的其他东西比起来,科学似乎是 最能解决问题的。胡适说过:“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 方面的第一特色是科学……我们也许不轻易信仰上帝 的万能了,我们却信仰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科学脱离了具体的 研究事业,上升为一种信仰,从此,作为影响了20世 纪中国社会进程的强大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登上了历 史的舞台。1923年,胡适在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 写的序中这样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 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 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 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 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 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 毁谤“科学”的。 《科学与人生观》是一本论文集,收集的是当年 那场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历史上也称为“科 玄论战”)中发表的文章。这场论战以科学派大获全 胜告终,也宣告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牢固确立 。实际上,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 运动中就已经十分鲜明和突出。在新学与旧学、文化 开明派与文化保守派、政治革命派与政治反动派之间 ,“科学”成了前者当然的旗帜。 P13-15 <p> 什么是科学?<br/><br/> 科学就等于科学技术吗? 无论何种文明都能养育出科学吗?*关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偶然的错失,还是一种命定?<br/><br/> 什么是科学精神?<br/><br/> 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科学,无关智力水平,无关文字形态,无关统治者的好恶,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br/><br/> 北大备受欢迎的科学史课主讲教授、《科学的历程》作者吴国盛重磅新作,为你解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揭晓科学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