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3.74
折扣购买: 马克思正年轻
ISBN: 9787559676245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会长。
一、信仰本质上是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式:一是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世界;价值判断服从价值论的原则,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毫无疑问,信仰不在事实领域,而是属于价值判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价值判断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者“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者“不该”,“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如果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可以不活,即超越了生命,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如果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信仰本身包含着牺牲和献身精神,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一切的,甚至包括生命。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对信仰的宣誓。 二、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大致可以把信仰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属于科学的范围,但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价值,宗教用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追求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可以用于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哲学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排斥理性的信仰。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因信而信。宗教通常都属于这样的信仰。一个宗教信仰,无论它的逻辑多么严密,但前提是经不起理性追问的。用理性追问宗教信仰,必然会得出自相矛盾的荒谬结论,必须“因信称义”。正如神学家德尔图良所说:“上帝之子死了,虽然不合理,却是可信的;埋葬之后又复活了,虽然不可能,却是无疑的。”“唯其荒谬,我才相信。” 理性的信仰恰恰是以理性作为根基的,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因真而信。我们不能把宗教当成唯一的信仰,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就将其归于宗教。宗教是非理性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性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为什么如此说呢?可以从它对终极关怀的理性回答中找到答案。 人的特性在于,虽然生存有限,却要追问无限;虽然存在具有偶然性,却要追问必然;虽然生命是暂时的,却要追问永恒。这就是终极关怀。也就是说,人会立足于有限追求无限。有限的是现实生活,无限的是价值追求。那么,怎么通过有限的生命来通达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呢? 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通过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能够给出的答案,因为理性主义者都知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总有大限来临的那一天。第二,承认生命有限,不去无谓地追求生命长度的无限,而是追求生命高度的意义,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理性主义者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即使是短暂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 马克思沿着这个思路为共产党人找到了信仰。1835 年8 月,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下了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是不是值得信仰呢?让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理念“向死而生”,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追问一下吧。生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要去追求那个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无限的虚无,即死亡。生是存在,死是虚无;生是暂时,死是永恒;生是有限,死是无限。什么是向死而生?面对那个无限的虚无,去反思一下究竟该怎么安放有限的存在,面临永恒的死亡,去追问一下今天怎么活才有意义……即把生放在死面前去考问,把暂时放在永恒里面去追问,把有限放到无限中间去考量,去思考和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只有面对无限,才能思考和规划如何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程,才能反思我们今天该不该这样活。 假设将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选择这么过。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理由绝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这个时候,包括拥有多少财富、多大的权力等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那么,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过程的精彩。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于没有尊严的生命过程而言,每一分钟的延续都是耻辱。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什么是主义呢?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为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献出生命,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追求,是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可以现实实现的价值。 1.4大方面,25个主题,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知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岁月的流逝中永葆年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历经高潮和低潮、胜利和挫折的检验和考验,始终充满活力?本书从追问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汲取经典中的伟大智慧、活学活用活的灵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四大方面,以二十五章内容概述了马克思之所以年轻、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还有活力的理论根源,阐释了马克思历久不衰、永葆年轻的根本原因。对广大党员干部、高校师生及社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借鉴价值。 2.以经典文本为依托,深入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怎样的重大价值?本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立足于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深入解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经典著作,整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形态,展现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人文关怀和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为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供学理支持。 3.蕴涵与时俱进的理论张力,通俗易懂,实践指导价值与可读性兼具 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去阅读马克思?怎样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书紧跟时代需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现实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以新颖的视角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质,让读者看到了马克思的活力与时代相关性,是一部让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感受其永恒价值理论专著,适合多元读者群体,无论是学生、学者、普通大众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人群,都能从书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