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 张蔚磊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60.20
折扣购买: 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ISBN: 9787300324333

作者简介

张蔚磊,博士,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松江区“拔尖人才”,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别与区域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学科办副主任、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学科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美国乔治城大学高级研究学者、英国中兰开夏大学访学学者。现任国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评议专家、中国高校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联盟常务理事、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区域国别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商英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外贸经合协会商英专委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绪论 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总论
一、区域国别学的背景信息
目前中国正在从“面向世界”进入“走进世界”并进而“引领世界”的历史崭新阶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这是党和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提出的要求。201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国别与区域研究”列入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的五大方向之一,并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国别和区域研究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提倡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
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加大了对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支持力度,研究机构从初创时的几十家增加到数百家,数量增长了十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要求。2016 年 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这是国家在呼吁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的人才及研究成果。目前我国亟须培养熟悉中国党政方针、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事务、熟知某一个国家国情或地区情况和文化的专门人才。高校需要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宽视野的国别和区域人才(张蔚磊,2021)。2022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 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提出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优化高校智库发展环境,打造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高校智库矩阵,加强和改进国别与区域研究。2022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正式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编号 1407,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我国的区域国别学就此诞生。这是中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我们不禁要思考三个问题:1)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区域国别研究? 2)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区域国别知识体系? 3)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区域国别学?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概念。首先,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推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海外利益遍布全球;“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在内的全球性倡议需要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在地性知识有透彻的了解;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越来越多,我们也需要向世界推介,这些都需要中国对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其次,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备的,能解读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是拿西方的理论、学术、知识、观点、原理、概念、范畴、标准、话语来解读中国的实践(谢伏瞻,2019)。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就是中国亟须构建的自主知识体系之一。最后,中国的海外利益遍布全球,但是从知识生产的角度,中国的全球知识体系不完善,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全球区域国别的知识需求和当前学界的知识供给之间产生了鸿沟。全球知识生产的短缺是传统的政治学、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等学科都难以单独解决的,也正因为如此,区域国别学才被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并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如何对区域国别学开展跨学科研究也正是本书要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