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思辨阅读:悲惨世界

整本书思辨阅读:悲惨世界
作者: 余党绪主编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整本书思辨阅读:悲惨世界
ISBN: 9787572004360

作者简介

杨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不定期买书狂,资深业余音乐爱好者,非专业旅游达人。好买书,常散书与诸生;爱听碟,每吟诗以附美;喜出行,辄环美四十日。教学、为人以“自由、有趣、闲适”为宗旨。

内容简介

苦难与良知 ———《悲惨世界》思辨性阅读 杨 赢   《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雨果自称 为“一部贫困的社会史诗”,代表了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的最高 水平。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在苦难与罪恶的社会中对自我 精神的救赎,展开了一幅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社会恢宏的 画卷。雨果饱含着人道主义的激情,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美好 理想都寄托在了冉?阿让这个人物身上。 在这个充斥着苦难和罪恶的社会,冉?阿让也堕落过,他 曾经为了养活自己的姐姐和她的七个孩子,偷面包被判入狱, 最终坐了十九年的牢狱。出狱之后,冉?阿让心中充满了对这 个社会的仇恨,他判处这个社会有罪,想要向这个社会报复。 在卞福汝主教用银餐具热情招待了冉?阿让后,冉?阿让趁夜 把银餐具偷走。当警察把偷了银餐具的冉?阿让带到主教面 前,主教却宽恕了他,说银器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还多送了两 个银烛台。冉?阿让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动,善恶在他的心 中重新失衡。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中,他又踩到了少年小杰尔卫 的四十个苏。这是他人生犯下的最后一个恶,也让他从善恶的 挣扎中清醒过来,决定遵从主教的教诲,做一个善人。他隐瞒 了苦役犯的身份,逃到海滨城市蒙特伊,做起了黑玻璃生意,赚 了很多钱。在此期间,他开办工厂,坚持行善,成为本地的大善 人。但是自我的精神救赎没有这么轻易完成。当年土伦堡监 狱的狱卒沙威出现在了冉?阿让身边,成为蒙特伊的警察局 长。沙威怀疑冉?阿让的身份,多次试探。这时候,一个流浪 汉尚马蒂被误认作了冉?阿让。冉?阿让心中再次掀起巨大 的波澜,他为要不要去自首,拯救这个无辜的人而犹豫挣扎起 来。一边是数百个依靠他生活的人,一边是无辜被误认作是他 的流浪汉。最终在自我良知的驱使下,冉?阿让在法庭上承认 了苦役犯的身份,再次被关进监狱。但是冉?阿让很快就逃了 出来,救出了被芳汀寄养的珂赛特。珂赛特接替主教,成为 冉?阿让后半生精神的光明和寄托。沙威依旧在身后紧追不 舍,冉?阿让在沙威的追捕中逃入了修道院,带着珂赛特,一直 到珂赛特长大成人。冉?阿让在修道院中很满足地生活,但是 他意识到修道院生活对于年轻的珂赛特的压抑,带着珂赛特回 到了繁华的巴黎。在巴黎他依旧坚持行善。出了修道院的珂 赛特很快就和马吕斯相爱,冉?阿让非常痛苦,决定带着珂赛 特去英国。但是当他看到马吕斯给珂赛特的绝笔信后,经过短 暂的狂喜和挣扎,又到革命的街垒去救马吕斯。在街垒中,他 宽大地释放了被革命者捉住的沙威,然后救了在街垒战中负伤 的马吕斯。在马吕斯伤好和珂赛特结婚后,他又向马吕斯坦陈 了自己苦役犯的身份,把自己的所有财产给了他们,并主动疏 远和离开了珂赛特和马吕斯。马吕斯因为德纳第来敲诈,才发 现冉?阿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恍然大悟的两口子找到了即将 逝世的冉?阿让,最终冉?阿让在他们的陪伴下安详地逝世, 作为一个完成了精神救赎的人离开了尘世。 冉?阿让的自我精神救赎,是雨果将自己的浪漫主义理想 倾注于其上的结果。这部伟大的杰作动人之处在于,作者并不 是平面地刻画一个空洞的圣人,他让主人公见识社会的苦难和 罪恶,经历重重磨难与考验,“中间不论有怎样的间断、例外或 缺失,从头到尾,就整本到细节都是从恶走向善,从不公正到公 正,从假到真,从黑夜到天明,从欲望到良心,从腐化到生活,从 兽行到责任,从地狱到天堂,从虚无到上帝。它的出发点是物 质,终止处是心灵”。冉?阿让秉持内心的良知,克服了人生中 的重重障碍,最终超拔出来,完成自我精神的救赎。这一过程 的描写却是现实主义的,因此显得真实而震撼。 雨果创造了冉?阿让来作为苦难与罪恶的见证者和反抗 者,更通过冉?阿让的自我精神救赎之旅,传达了自己人道主 义的精神思想。他认为人要凭借自我的良知,在心灵中超越社 会的苦难和罪恶。“以人心为题作诗,哪管只描述一个人,哪管 只描述一个最微贱的人,那也会将所有史诗汇入一部更高最终 的史诗。”雨果通过冉?阿让一个人的史诗,传达了他的人道主 义信念和对人良知的信心。冉?阿让的精神救赎之旅并不是 坦途。他贫穷过,因为犯罪坠入社会的底端,遭受着耻辱和压 迫,在他幡然醒悟之后,他的遭遇也不是一帆风顺。他的一生 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是和自我良知斗争的一生。他经历了许 多次精神试炼和危机,但他一直在成长,一直走在自我救赎的 道路上。他积善行德,不断地反省自我,自我牺牲,在面对试炼 和危机时,秉持自我的良知,以超人的勇气,走完了一条布满荆 棘的自我救赎道路。 冉?阿让的精神救赎可不可信?这是一个值得辨析的问 题。虽然冉?阿让是雨果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但是雨果并没有 把他写得空洞,而是给他以饱满的血肉和极为鲜明的塑造。 冉?阿让“生来就好用心思”“并不是一个生性恶劣的人,初进 监牢时他还是个好人”。进入监狱后,他在囚犯的木板床上“扪 心自问,反躬自省”,又在监狱中通过学习强化了自己的理性, 判了这个社会的罪。正因如此,冉?阿让获得了比别人更强的 理性反思能力,这是他能够得到精神救赎的基础。 冉?阿让最终获得精神救赎,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有三个 人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一个就是卞福汝主教。出了狱的冉?阿让本是一个对 社会怀有仇恨的人,他偷了主教的银餐具,主教却宽恕了他,还 多送了他一对银烛台。他告诉冉?阿让,他用这些银器赎买了 他的灵魂,要他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这在冉?阿让心里掀起了 滔天巨浪,善和恶的天平再次被颠覆。通过痛苦的反思,他决 定做一个善人,开始了漫长的自我精神救赎之路。卞福汝主教 送给他的银烛台,就像光明一般照耀着冉?阿让的内心,让他 一直有力量去不断反省自我,坚持自己的良知。小说的最后, 冉?阿让在这一对银烛台的照耀下,安详地辞世,走完了自我 精神救赎的道路。 第二个是沙威。沙威是作为冉?阿让自我救赎之路的阻 碍而出现的。沙威像一只猎犬,不放松对冉?阿让的追捕,一 方面代表了社会对冉?阿让的压迫,另一方面也时时提醒冉? 阿让自己苦役犯的身份。面对沙威的追捕,冉?阿让没有简单 地逃避。在割风被马车压在车下时,尽管沙威故意试探似的, 说自己只见过土伦堡监狱里面的苦役犯冉?阿让能背起马车。 冉?阿让经过短暂的犹豫,还是背起马车救了割风。在自首承 认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后,他并没有逃脱,静候法庭的处置;面对 沙威的抓捕,他也没有反抗,在请求宽恕三天无效后,随着沙威 去了监狱。在小说最后的街垒战中,冉?阿让面对被革命青年 捉住的沙威,却宽恕了他,把他放走。沙威是冉?阿让自我精 神救赎道路上的绊脚石,最终冉?阿让通过宽恕跨越了这块绊 脚石,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第三个是珂赛特。珂赛特是芳汀的女儿,芳汀为了养活 她,把她给了德纳第夫妇寄养,但是德纳第夫妇虐待她,使她幼 年受到了许多压迫和痛苦。在芳汀堕落重病去世后,冉?阿让 为了完成对芳汀的承诺,把珂赛特救了出来,并收养了她。年 幼的珂赛特自此之后成为冉?阿让人生的精神支柱,“珂赛特 有如灿烂的光辉,把他未来的日子照亮”。这个女孩给了冉? 阿让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让他重新感受到亲情的美好,慰藉 他那早已因种种磨难逐渐干枯的心灵。因为对孩子的爱,他放 弃了他觉得满意的修道院生活,来到了巴黎;因为对孩子的爱, 尽管他不愿意马吕斯“夺走”珂赛特,还是毅然去街垒救马吕 斯,并最终向马吕斯坦白自己苦役犯的身份,把自己所有的财 产留给了两人,一个人孤独地离开。珂赛特让他懂得爱,让他 的心灵更加丰富和完善。 我们还要关注冉?阿让自我精神救赎之路上的变化节点: 偷面包入狱、被主教宽恕、踩了小杰尔卫的四十苏、救割风、救 芳汀、自首承认苦役犯的身份、收养珂赛特、带珂赛特出修道 院、救马吕斯、向马吕斯坦陈自己苦役犯的身份等等。 冉?阿让的自我精神救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每一个 关键的节点,他都有过犹豫和挣扎:从主教家中出来,他并没 有立即洗心革面,而是又抢了小杰尔卫的四十个苏;在去法庭 自首的路上,马车坏了,他觉得这是天意,可以不用去自首了; 接到马吕斯写给珂赛特的绝笔信时,他第一反应是狂喜…… 冉?阿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点。但 是他在关键时刻,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从心里的挣扎中摆 脱出来,不断走向精神的自我完善。因此,他的犹豫和挣扎是 人性的正常表现,这样他的自我精神救赎才显得真实、动人、有 理有据。正如小说最后所说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如 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当然,冉?阿让之所以能够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有其必 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偶然的原因。在讨论的时候要做理性的辨 析。比如,他来到海滨城市蒙特伊时正好在大火中救出警察队 长的两个孩子,使得大家对他的身份再没有什么猜疑;他在海 滨城市一边行善,一边赚了很多钱,在他自首之前,他及时将钱 藏了起来,因此他再次成为苦役犯和逃犯,物质生活也没有遭 受过太大的压力……这些也都是他能够完成精神救赎之旅的 重要原因。在分析小说的时候,不能脸谱化、绝对化,要仔细辨 析他自我精神救赎之旅上的种种因素,明白人性中的伟大之 处,也了解事件情节的不确定性。 除了冉?阿让在苦难与罪恶中挣扎的一生外,小说还展现 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恢宏浩荡的社会场景,迪涅城、土伦堡的 监狱、海滨城市蒙特伊的工厂和巴黎街、蒙菲郿的客店、滑铁卢 的战场、俄里翁战船、小比克布斯修道院、巴黎的街道、小酒馆、 下水道和街垒……;小说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冉?阿让,还有卞 福汝主教、沙威、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小伽弗洛什、安灼拉等 等,还有众多的次要人物和群像,土伦堡监狱的苦役犯、蒙特伊 工厂的女工、巴黎街的妓女、修道院的修女、巴黎的贵族、普通 市民、黑社会、流浪儿和革命者……这些共同构成了“悲惨世 界”的丰富层次,展现了19世纪法国乃至人类社会的苦难和罪 恶,使得读者得以观察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中,不同的人们面对 苦难与罪恶的遭遇和态度。 作者在作者序就开宗明义:“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 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 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 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 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抑,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 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 虚设无用的。”法律的压迫,以冉?阿让的经历为代表,习俗的 压迫,以芳汀的遭遇为代表。“本世纪的三大问题”是因为愚昧 和困苦。愚昧和困苦是如何来的呢?为何人们深受其害?雨 果通过小说中人们的具体遭遇,加上对法国各个时期具体历 史、社会政治的论述,从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综合探讨了社会 苦难与罪恶产生的复杂原因。 思辨,是准确把握文本的基本条件。在“悲惨世界”中,人 们面对苦难的选择是不是必然的?这需要根据具体人物的遭 遇和作者的意图,结合文本区别对待。雨果旨在批判社会法律 和习俗造成的不公正,批判造成愚昧和困苦的社会制度。冉? 阿让是作者构造出来的理想人物,他有强大的理性反思能力, 又有强壮的体魄,在他的一生中受到很多人的指引和帮助,最 终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他能够从苦难与罪恶中超拔出来, 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我们能看到社会加诸其身的痛 苦与重重阻碍。像冉?阿让这样在悲惨社会中坚守良知的,也 有很多人,他们即使没有像冉?阿让那样最终得到精神的救 赎,也焕发出人性的闪光点,比如说小伽弗洛什、爱波妮等等。 而有些人的心灵和体魄不够强大(如芳汀),就在这种社会的压 迫下逐渐沉沦。分析小说的时候不能过分指责个人,而应具体 分析造成他们苦难和罪恶的社会原因。而像德纳第夫妇那样 的恶人,他们遭受的苦难,犯下的罪恶,固然有社会的因素,更 多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克服自身的欲望,在欲望中沉沦。 总之,悲惨世界有苦难和罪恶,在其面前,不同的人们有不 同的选择,或秉持良知,或屈服欲望,或在其倾轧下灭亡……要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作为19世纪的小说,《悲惨世界》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写法。作者在主人公的身上寄寓着浪漫主义的情感,对社 会的描绘却是现实主义的。作为一部史诗巨著,小说不仅有动 人心魄的社会场景,还有对社会历史政治事件、局势的描写和 论述,使得这部小说既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也具有极高的思 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