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事件(精)/地铁上的哲学
ISBN: 9787532157617
斯拉沃热·齐泽克(1949—),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任美欧众多知名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客座教授。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善于应用通俗文化理论,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拉康晦涩、抽象的理论,并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最新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现象。在西方,齐泽克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和“欧洲青年知识分子先锋的偶像。”
第一站:架构、重构与建构 1944年9月7日,随着盟军开进法国境内,德国人 将菲利普·贝当元帅及其名义领导下的维希政府迁到 了德国南部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并在那 里建立了一个以费尔南·德·布里农(Fernand de Brinon)为首脑的,享有法国流亡政府治外法权的城 市国家。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在西格马林根开设了使 馆,这个城市拥有两个广播电台以及两家出版社。生 活在这块飞地上的6000多公民中,不但有像拉瓦尔( Laval)这样的维希政府元老、赛琳(Céline)与雷 巴特(Rebatet)等知名记者与作家,还有罗伯特· 勒·维冈(Robert Le Vigan)这样的电影明星,后 者曾在杜维维耶(Duvivier)1935年执导的电影《髑 髅地》(Golgotha)中饰演耶稣基督。此外,西格马 林根还驻扎着500名士兵、700名党卫军以及不少法国 劳工。城中弥漫着近乎疯狂的官僚作风:为了营造维 希政府是代表法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幻象(虽然从法 理上说,这在当时的确是事实),西格马林根的国家 机构继续着它在法国时的工作:每天,政府都作出数 不清的声明、法案与行政决策,尽管所颁发的这些文 件毫无实际效力——这就像一台失去了国家的国家机 器,它自行运转,漫无目的地实现着自身的职能。尽 管整个布局显得可笑,但其中也不乏悲剧式的凄美, 例如在《从一个城堡到另一个城堡》(Dun chteau à lautre)中,塞琳就生动地描绘了西 格马林根悲催困惑的日常生活。 在倡导常识,反对哲学的人们看来,哲学这个行 当无异于精神上的西格马林根:哲学家不亦乐乎地虚 构出天马行空的理论,仿佛有了看穿人类命运的洞见 ,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与这些哲学巨擘的思想毫不相干 。哲学真的只是一出虚幻的影子戏吗?它仅仅是些模 仿着真实事件的虚假事件吗?抑或它的真正力量,恰 恰在于其不直接介入生活的超然态度?是否正由于这 种与真实事件之间的“西格马林根距离”,哲学才得 以洞察这些事件中更深刻的纬度,并成为我们探索事 件之多样性的唯一方式?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 首先要问的是:在其最基本的意义上,哲学究竟是什 么? 2002年2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 菲尔德曾在已知与未知的问题上,作了一番准专业的 哲学思考,当时他说:“世上有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经知晓的东西;此外 还有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就是我们知道 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然而除了二者之外,还有未知 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亦即那些我们甚至不 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当然,拉姆斯菲尔 德这么说的目的,是为美国即将对伊拉克展开的军事 行动辩护:我们知道某些事实(例如,萨达姆·侯赛 因是伊拉克总统);我们还知道自己对许多事并不知 晓(例如,伊拉克到底拥有多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还有许多事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萨 达姆·侯赛因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秘密武器?不过,拉 姆斯菲尔德似乎忘了加上第四种状况:“未知的已知 ”, 也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然知晓的东西—— 这正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无意识,也是法国精神分析 学家雅克·拉康(1901—81,拉康的著作是本书的主 要参考,关于对拉康著作的导读,参见Slavoj i ek, How to Read Lacan, London: Granta Books, 2006.)所谓的“不自知的知识”。(在拉康看来, 无意识并不存在于前逻辑或非理性的本能空间,相反 ,它是主体遗忘了的,由符号所表述的知识。)拉姆 斯菲尔德认为,与伊拉克开战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未 知的未知”,也就是萨达姆可能掌握的秘密武器;相 反,我们在此关于事件的讨论,其困难则来自“未知 的已知”——亦即我们不愿承认的下意识的信念与假 设。事实上,这些“未知的已知”才是真正困扰着美 军在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关键因素,拉姆斯菲尔德对这 个问题的忽略,也恰恰表明他不是真正的哲学家。“ 未知的已知”是专属于哲学的话题——它们构成了我 们日常经验的先验视域(或架构)。在详述这个问题 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在对于运动的理解上,近代早期 的人们的认知架构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中世纪的物理学理论认为,推动力是物体运动的 原因。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产 生运动,当外力消失,物体便逐渐减速以致停止。为 了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必须持续对其施加推力 ,而推力则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东西。[这甚至被视 作上帝存在的论据之一:既然万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持 续施加的推力,因此上帝便是天堂的推动者。]这样 看来,如果地球在不断转动,为什么我们完全感觉不 到它的运动?哥白尼无法给出这个问题的满意回答… …伽利略则认为:我们能感知的不是速度,而是加速 度,因此地球的匀速运动并不会被察觉。物体运动的 速度只有在受到外力时才会发生改变,这种对于惯性 的全新认识,取代了旧的推动力观念。 运动观从动力说到惯性说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看 待现实世界的基本方式。这种转变是一个事件:在其 最基础的意义上,并非任何在这个世界发生的事都能 算是事件,相反,事件涉及的是我们藉以看待并介入 世界的架构的变化。有时,这样的架构直接以虚构作 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这种虚构物恰恰使我们能够间 接地表达真相。最能体现“有着虚构作品的结构的真 相”的例子,当属那些含有戏剧角色表演内容的小说 (或电影),在这些作品中,演员在戏剧中的角色, 正反映着他们在(作品里的)真实生活中复杂纠结的 恋爱关系。例如,在一部关于《奥赛罗》排演的电影 中,排演奥赛罗的演员本人也深受嫉妒之苦,他在表 演最后一幕时亲手掐死了扮演苔丝狄蒙娜的女演员。 简·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给出了这类作 品的一个早期例子。P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