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银幕旁白
ISBN: 9787807683513
周泽雄,1963年2月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居上海。随笔家、评论家,著有《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说文解气》《望文号脉》《性格卡片》《青梅煮酒》《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等。
“请不要透露影片的结局”(节选) “请不要透露影片的结局”作为一项禁令,不仅对《控方证人》有效,也对大多数新上映的电影生效。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写电影评论的人很多,出色的电影批评家却相对罕见。影评家受困于剧透禁令的同时,也会因情绪低落,造成别种精神状态的流失,而倘若他们无须顾虑电影公司和观众的脸色,就会大有不同。 比例上说,一部新书获得的评论,平均只及一部电影的百分之一。国产影片《我不是药神》(2018年)上线不久,豆瓣网上即出现一万多篇评论,短评更是达到20余万条。 不值得评论的书,一般也就不值得谩骂,它就像一艘失去打捞价值的沉船。而不值得赞美的电影,却非常值得承受海量唾沫,因为相比读者,观众总是更喜欢行使消费者的监督权。这是电影特有的两极放大现象,而电影评论者厕身其间,必须对自己“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身份有一份自觉和警觉,他们必须想到影迷和影星一样不好惹。如果因疏忽而过度剧透,他们很可能会葬送自己的影评前程。而在获得这份职业的过程中,他们一般也缺乏文学评论者的自在性和独立性。乔治?奥威尔作为分别为报刊写过书评和影评的作家,他的比较令人伤心。“根据我的经验,”他说,“书评者要比电影评论者强得多,因为,电影评论者连在自己家里干活都做不到,他得在上午参加电影展,除了个别例外,他们都会为了一杯劣等雪利酒而出卖自己的尊严。” 读电影评论,观众较难知晓完整剧情,情节介绍往往点到即止,省略号和问号潜伏在文字中;或者,评论者干脆假定读者都已看过电影,展开评论前直接省略剧情。一名同时受到电影公司和观众喜爱的评论者,必须把剧情介绍弄到恰巧引起观众流涎的程度,绝不能更多,如此,它成了一种“鱼饵式评论”,作者更像产品推销员,而非艺术批评者;类似的评论也更像电影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像文学评论那样具有摆脱依附性的独立意志。有些作者出于真诚的批评理念不得不提及关键情节时,会向读者发出“剧透”预警,流露出“请勿见怪”的神态,为自己不慎触犯雷池向读者告饶请罪。这不奇怪,所有评论者都明了一个事实:相较于你的评论,读者更在乎独自面对惊奇的权利,一种类似“审美初夜权”的原始禁忌,评论者必须火烛小心,避免伤及它,它已然构成电影批评的专属伦理。所以,我们在那些还算优秀的电影评论里,也会频频撞见一种怪象:分析和结论不匹配,在俏皮、犀利、重大的结论背后,分析论证总是缺斤短两。 理想的电影批评,当以看过相关电影者为目标读者,但评论者无权设定读者门槛,他们只能反复提醒自己:剧透是一种恶。 ◆文学评论家、“跨界”影评人周泽雄突破自我的尝试!以笔为刀,剖析电影艺术,雕刻人性塑像 ◆24次穿越银幕与现实的边界,旁征博引,自由来去 ◆他站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讨论士兵的恐惧、街痞的善、孩子的谎言、私仇的正义性、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但并不作出居高临下的审判 ◆避开轻巧浅薄的话术,转身向没有答案的山谷走去,执着于追问复杂且本真的问题,在探寻的过程中不断刷新观影体验和人生体悟 ◆兼具慧眼与魔笔,于得体幽默之中尽显机锋,金句频出,随处可见让人会心一笑的灵光时刻 ◆如果你喜爱电影,无论是“专业影迷”还是“业余影评人”,只要你想收获独特的观影角度、思考快感和阅读惊喜,本书绝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