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碎影伴流年

浮光碎影伴流年
作者: 荆毅
出版社: 安徽师大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浮光碎影伴流年
ISBN: 9787567626676

作者简介

荆毅,本名董金义,供职于安徽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副刊编辑十几年,在全国2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广被《读者》《作家文摘》等选载,散文集《庸常岁月》获安徽文学奖,长篇小说《一路走来》获得文艺创作成果奖。其编著的《中小学生典故必读》2004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作者文字质朴清新,善于从生活细微处捕捉具有精神价值的情境,《浮光碎影伴流年》是作者近年创作的部分散文随笔集录。

内容简介

外滩地 家乡人把青弋江滩涂唤作外滩地,去河里汲水、 洗衣都要经过它,外滩地铺满巴根草,没有城里花钱 买的进口草厚绿,但生命力却要顽强得多,任它烈日 冰雪,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这 些草,还有大量牛蒡生长,宽阔的叶子,咬破茎秆会 有股酸酸的汁液令人口舌生津。外滩地是我们孩子嬉 戏的天堂。 夏天来临,只要有人率先脱下裤衩跳进河水,全 村的伢儿们都会蜂拥而至,下水饺一样落进河里,直 到鱼鹰船贴近时,才害怕地捂住裆,赤条条地上岸, 除了嬉笑,全然没有羞耻之心。水流稍稍舒缓的时候 ,男人们撂下烟枪,顺手拿了圈养鸡婆鸡崽的竹篾罩 子,下得水去,河里的鱼儿乱窜,罩子所到之处,鱼 儿逃之不及,三五斤的青鱼、鲤拐就能摆上当晚的餐 桌。 一年里,外滩地除了汛期偶尔被水淹没,大部分 的时候沐浴阳光雨露,生机葱茏。阳春的时候,一场 春雨刚过,不经意间,草地上已经一片肥绿,车轱辘 、巴茅草、地米菜、蒿子,还有很多白的黄的不知名 的花儿,随意的点缀,都让人觉得无限的惬意。采摘 几朵,和着新鲜的草叶挽成一小束,扎在小姑娘的马 尾辫里,女孩子常被我们男生嘲笑是某娃子的新娘。 草地很大,又在水边,四周除了河堤,别无大树 ,视野非常开阔,很多时候,我们在草地上疯跑、躲 藏,就像一群被放养的牛犊。饿了,随手采些野果野 菜茎就可以充饥。累了,仰面躺在地里,看蓝天上白 云有的像马,有的像狗,争论着,比划着,耀眼的光 亮一晃一晃,眼睛里全都是日头的影子。夏天偶尔还 去滩头瓜地偷摘别人的香瓜,被人发现追来,就跳进 河里,游到对岸,定心定意吃完偷着的瓜,再从上游 仰面躺在河面漂过来,得意而不羞愧。 前些年春天回老家,我曾去外滩地,让我吃惊的 是草地滩涂不见了,变成陡岸,还多了许多砂石,而 对岸却变成平滩,真是三十年河东到河西呀。感慨间 只有河水依然在静静流淌,外滩地成了一个永远逝去 的少年梦,它比城市里任何一座公园带给我的欢乐都 要多。镜湖、赭山公园属于女儿的童年,而锦坊埠村 边的外滩地是属于我的童年乐园,遥远又怀念。 故土是根 乡村是我的出生地,都市现在成了我的舞台,我 的情感世界中永远有乡村高粱和稻麦的影子轻拂,都 市的烟柳与玫瑰也常常敲打我的世界。于忙碌中抽空 回土趟出生地,是一件可心的事。无论主观如何,客 观上每个人都离故乡越来越远。每每看到那些苍老的 和母亲一样给过自己爱意的村里老人,像一片片黄叶 一样挂在最后的生命枝柯上,总让潮湿的心复又脆弱 。 记得家门前菜园边有几棵花树,每当夏天欲尽秋 蝉鸣枝时就会有粉的紫的花朵缀满枝头。记得有位住 惯县城的同学见了说:“嗬,这是丁香吧?”“不, 是紫薇。丁香开在春天!”我的小妹口齿伶俐地回答 客人。在乡下,许多不经意的事物与朴素的居家人浑 然一体。当日落星升,自日不觉的虫鸣就潮落石出, 偶尔的犬吠是几个跳荡的强音。 后来我离开乡村,去远离竹篱、水井的都市读书 、谋生,突如其来的繁华让我好惊奇,这里是另一番 世界。街面的滚滚红尘和邻居防盗门里深掩心迹的眼 神让我的灵魂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饥渴。更让我难堪的 是,都市人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哪怕他一家三代挤在 半间公房里流汗流泪,受着都市的压迫,可他们提到 乡村,却一脸的不屑,把在那儿生活的饮食男女响亮 地唤做“乡巴佬!”我耳濡目染,继而竞胆怯与虚荣 了。在偶尔加入的歌舞饮宴上,面对西装革履的都市 人,我失去了从前的坦然。我开始避谈我的乡村和乡 村里的父母兄弟,举手投足之间拼命擦洗腿上的泥迹 。 这时有件事改变了我,它是我心路历程的一个转 折。一日路过某校园女生宿舍,见路旁一位十分姣美 的女生与一位苍老独眼的鞋匠很亲呢。她坐在老人对 面,边说话边将自己碗里的肉片夹到老人的碗里,而 老人极力避让,连说:“你吃你吃,闺女。”又一日 ,见女生替老人缝扣子,缝好后帮他穿上,而老人则 像个大孩子,那情景让我极为感动。后来,我经常在 傍晚时分看到女生挑着鞋担送老人出校园,佝偻的老 人比修长的女儿整整矮了半个头。可夕阳里,他们父 女所透出的爱与和谐使我终生难忘。 我忽然觉得一种什么东西又在我心田里复苏,那 就是做人的朴素、坦然。应该感谢那个女孩,她是我 成长途中的一盏灯,照见我与故乡的里程。 辗转都市数年,太多的喧闹、浊气使乡村成了亲 切的诱惑。我爱乡村,不是因读了诸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句,也不是怨城里的噪声、 雾霾或冷漠,是因为我属于乡村,它是我终身的根。 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在回忆与体味时都会成 为一种修行。 不是每个人都有宗教,但基本上心中都有自然, 如果在红尘中不堪疲惫时,很想到自然中寻求安慰, 那么就去一趟故乡吧,让一缕乡愁唤醒你人生的诗意 。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