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298.00
折扣价: 184.80
折扣购买: 伦勃朗的眼睛:天才与他的时代
ISBN: 9787542684400
◎ 作者简介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1945—) 英国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也是BBC纪录片撰稿人和主持人、《纽约客》文艺评论员。编写并主持过获奖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和《犹太人的故事》。代表著作有《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风景与记忆》《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死亡的确定性:无端猜测》等。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W. H. 史密斯文学奖等诸多嘉誉。 ◎ 译者简介 黄格勉 北京大学艺术史论及经济学硕士双学位,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文学硕士,现为艺术从业者和译者。 林晓筱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曾翻译出版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艾拉·莱文、雷蒙·格诺等作家的作品。
同时代的人,以及后来的批评家,都纷纷为《夜巡》这幅画拍手叫好,绞尽脑汁地想要弄清其中的奥秘。在各种传记中,总有人说赞助人因为画得隐晦、不完美、不像,所以要求退回委托费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却完全是无稽之谈。按人头算,每个入画的下级军官都给伦勃朗带来了100荷兰盾的收入,总共1600荷兰盾。不过,附着在拱门上的铭牌上写着的名字数量却是十八个,所以前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即班宁·科克和中尉威廉·凡·罗伊滕堡(Willem van Ruytenburgh),给伦勃朗付的钱很可能更多。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弗兰斯·班宁·科克上尉、威廉·凡·罗伊滕堡中尉或者画中的其他任何人物对这幅画有不满意的感觉。班宁·科克尤其喜欢这幅画,甚至让人画了两幅复制品,一幅由艺术家赫里特·伦登斯(Gerrit Lundens)完成,另一幅则是水彩画,收录于一本两册的家庭肖像集里,用于纪念他和妻子家族的艺术赞助事业。 …… 《夜巡》的设计仿佛是科内利斯·德雷贝尔的机械,永远处于运动中,一群不断集合的人,有人在开枪,有人在敲鼓,军官在发号施令,小狗在吠叫,还有人挥舞着旗帜,正要出征。《夜巡》就像一帧胶卷上的画面,绝不停歇。 …… 喧闹非凡,却不会无缘无故。伦勃朗的理念一以贯之,是要使人迷惑,而不是要与什么东西抗争。他不会想到要给火绳枪兵队传达某种他们无法理解的讯息,让他们绞尽脑汁地想,然后暗自嘲笑他们鲁钝。他想要钱,想要得到赞扬,想要更多活路。无论是在《蒂尔普医生的解剖学课》还是在其他富有野心的作品里,伦勃朗都尽力凸显赞助人的长处,拍他们的马屁,但方式总是令人信服,以至于赞助人无论一开始多么震惊,最后还是会确信这无论如何就是他们最初想要的那幅画。伦勃朗想要赞助人臣服于他的能工巧匠,并为自己的非凡品位沾沾自喜。他尤其押了这样一个注,赌班宁·科克和同事会更乐于看到自己仿佛身在一场宏大的戏剧中、在摇曳灯光下的姿态,而不是在一幅反复造作叠加、模式化的群像里。毕竟,这只是在他17世纪30年代的工作实践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延伸,他上一个阶段的肖像,无论是单人像、双人像还是群像,都已经具有了戏剧性,仿若历史画。当然,伦勃朗的理念必然是有许多风险的。标题是后来的误称,因为这幅画看起来描绘的是夜景,但那其实是因为清漆变黑的缘故。不过,伦勃朗确实是想表现这群人物从阴影走向耀眼光明的样子,似乎正在呼唤班宁·科克的队伍参与到显圣的氛围中,观者对着那刺眼的光芒看上一眼,视野也许却变得更加模糊。即便那么爱慕着这幅画的霍赫斯特拉滕,也坦诚地说宁可伦勃朗再往上加一些光线。 …… 其实,伦勃朗很好地把握住了不同贵族等级之间的细微差别,既把凡·罗伊滕堡和班宁·科克联系在一起,又能把二人区分开。凡·罗伊滕堡身穿的服饰更加闪耀:一件迷人的米色外套,皮革呈鲜黄色,上面装饰着别致的法式蝴蝶结,边缘有丰富的图案。这套服饰还搭配着一双骑士马靴。在上尉相对朴素的服饰旁边,整套装束显得异乎寻常地迷人。不过,民兵军官毕竟没有统一的制服。他们示人的样子是经过自主选择的,需要自己出钱购置服饰,而凡·罗伊滕堡选择穿戴得如凡·戴克笔下的人物般华丽,当然是为了宣传他的地位和财富,可能有点太高调了。不过,他的爱国情怀缓和了这种自恋,他外套边缘的华丽装饰,实际上包含着源自阿姆斯特丹纹章的细节,而帽顶底部的穗带以及肩部的流苏是蓝色和金色的,这两种颜色代表着火绳枪兵和“战争委员会”(Krijgsraad),后者是阿姆斯特丹民兵组织的最高指挥。 不过,中尉如此显山露水,却反而让上尉的指挥气势更加强大。上尉身着黑衣,胸前挂着一条火焰般的橘红色饰带,显得十分威严。画面前景部分如此具有震慑力,尤其仰赖这种惊人的色彩对比。但伦勃朗在工作中反其道而行之,特地没有遵循光学在空间中发挥效用的传统思维定式,即浅色一定制造向前的感觉,深色则是向后。班宁·科克的衣着虽然主要是黑色,却不光支配了凡·罗伊滕堡的浅黄色,而且明显看出他走在罗伊滕堡的前方,使得中尉看起来显然比自己的上级军官要小,由此也体现出了各自的地位。最能说明正面朝向观众的指挥官和只露出侧脸的下属之间的关系的,是班宁·科克正发出号令的手的影子,它正好落在凡·罗伊滕堡的紧身上衣上,仿佛从上尉嘴里发出的口令回响着,幻化成了一个图像。 但《夜巡》不单单是向两位贵族人物致敬而已,不能将后方的一众人物画得毫无区别。除了高级军官以外,还有第二连队的十六个人,其中许多是布匹商人,也为肖像付了钱。和从过去到现在的批评家臆测的正好相反,伦勃朗当然打算好好对待这次委托制作的机会,只是不想落入传统民兵群像常见的那种堆叠形制的窠臼。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伦勃朗在尊重画中军官的等级行列之余,也有意识地想要将火绳枪兵队营造为一个小小的社群组织,其中每个人都象征性地代表着某种独特类型的社会人 ,每个人都对队伍的团结统一有着自己的贡献,也因此维系着这座大都市的团结统一。 ★凡·高挚爱的偶像,荷兰首屈一指的艺术巨匠,艺术史上特立独行的探索者。 伦勃朗是美术史上不可跨越的一座高峰。他一生痴迷于绘画,也是技艺精湛的蚀刻版画家,持续探索艺术语言、介质及题材的无限可能。他不拘泥于古典主义传统。在推崇光滑、明亮和流畅的年代,他固执地使用“粗糙”的笔法和极具未完成感的画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画家。他也是凡·高等众多大师追随的艺术楷模。 ★用图像为时代作注,让画笔为普通人立传;透过大师之眼,观览17世纪尼德兰熙熙攘攘的风俗画卷。 在西蒙·沙玛看来,伦勃朗是一位像莎士比亚那样洞悉人性、囊括众生的绘画界剧作家。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眼光毒辣的人性探索者。他一生只留下了极少的文字,但却创作了近80幅自画像,将自己打扮成历史人物、商人、东方来客、画家、酒馆浪子、小丑,甚至乞丐……我们从这些图像日记中看到他的千变万化、可爱可亲,也透过他的眼睛一窥当时的众生百态。天才画家的眼睛能洞悉世界的本质,他的魔法之手赋予了颜料以人性深度。 ★艺术史名家耗时二十余年浩瀚力作,首次汉译引进;像历史小说一样流畅好读,一部酣畅淋漓的另类传记。 作为艺术史和历史兼修的著名学者,西蒙·沙玛综合大量历史文献和图像学资料,以波澜壮阔的时代视角探讨大师伦勃朗的一生。西蒙·沙玛也是一位善于修辞的文艺评论家、富有激情的艺术解说员。从浩瀚的尼德兰革命,到英荷海上争霸;从欧洲王室的八卦,到艺术界的掌故;从荷兰城镇的兴起,到阿姆斯特丹市民的一日三餐;从圣像破环运动,到尼德兰艺术风潮的流变……本书如同一幅巴洛克风格的历史画,用浓稠华丽的细节与戏剧性的表达,铺陈出艺术、历史与信仰之间的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 ★在画作中解答大师之谜,用文献打破刻板印象,勾画一个立体的伦勃朗。 关于伦勃朗生平的记载如此之少,而他存世的艺术作品又如此之多。通过200余幅伦勃朗的画作,一窥大师的人生与创作理念。西蒙·沙玛通过梳理各方资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追溯了大师的一生:荷兰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他接受的文化熏陶,他的恩师与赞助人,他与情妇的纠葛,他失去亲人的痛楚,他的挥霍无度,他的风光无两与败落……这些纷繁复杂的背景资料与伦勃朗的画作形成互文,讲述了画家通往自己独特风格的漫长旅程,映照出一个与时代对话、更加多面的伦勃朗——一个作为天才,而远非圣人的伦勃朗。 ★ 精彩纷呈的画作解析,调动五感品味艺术,解锁名画观看之道。 《夜巡》等传世名画究竟好在哪里?伦勃朗为什么被视为无与伦比的肖像画大师?他的画为什么具有穿透灵魂、深邃动人的力量?他的色彩与笔触有哪些特征?他的画作中藏着哪些典故与现实?……作者在历史的洪流中娓娓道来,像细读文学作品一样“细读”一幅画。从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到哲思内涵,深入剖析绘画中的视觉语言与技术创新。 ★近400幅原版高清名画,来自100多家艺术机构的珍贵藏品,装帧典雅大气,珍藏佳品。 16开圆脊锁线精装,护封采用进口纸,细腻还原自画像中的光影层次与笔触肌理。内文采用收藏级画册涂布纸,柔软易摊开,全彩印刷,高品质呈现名画细节。排版有呼吸感,图片充分放大,图文紧随,带来舒适的观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