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政治(蒋介石的十大王牌特务)/民国大写真系列

黑色政治(蒋介石的十大王牌特务)/民国大写真系列
作者: 顾居//禹玲玲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黑色政治(蒋介石的十大王牌特务)/民国大写真系列
ISBN: 97878021443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小他就不是一个乖孩子 1897年5月28日,戴笠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保山村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家 庭。戴笠本名春风,曾取名征兰,当他年届30进入黄埔军校的时候,才改 名戴笠,字雨农。戴家原为贫民,因其曾祖父戴启明(1776—1865,字日明 )在当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立有战功,赢得武德左射骑的荣誉称号,从而 跻身于地主和高利贷者的行列。戴笠的祖父戴顺旺(1813—1873,字骏才) 善于经营理财,他去世的时候,给子孙留下了200亩良田,以及大量的茶场 、材场和矿山。这笔可观的产业主要落到了戴笠的生父戴士富之手。戴士 富长期在衢州府衙任巡警,但是嫖赌成性,挥霍无度,1902年他去世时, 已耗尽了大部分家产。这年,戴笠5岁,弟弟春榜年仅3岁,跟随着母亲艰 难度日。 有道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戴笠从小就不是一个乖孩子。早在孩童时期 ,戴笠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常常闯祸,给母亲增添了诸多烦恼,戴 笠也因此常常遭受母亲的笞打。1910年,戴春风完成了四年的初小课程, 考入了在江山县立文溪高等小学。入学之际,老师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 答:“希圣希贤希豪杰。”表示自己希望成为圣贤。‘即使成不了圣贤, 也要成为一个豪杰之士。年少的戴笠,对于什么是圣贤、什么是豪杰并没 有太深的认识,所谈希望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而已。文溪高等小学 的老师见其小小年纪竟有如此雄心壮志,非常高兴。一人校便任命他为班 长。但可惜的是戴春风入学后的所作所为却让师长们大失所望。当时学校 的学生年龄相差较大,大家朝夕相处。难免发生冲突,每逢此时,戴笠就 凭借自己的身强力壮、能言善辩,总以“大英雄”的姿态出现,为弱者打 抱不平。许多大龄学生打架也打不过他,讲理讲不过他,于是他渐渐成了 许多同学崇拜的“大哥”。此后,戴春风十分得意,为了显示自己的“老 大”地位,总是邀请大家下饭馆,天长日久,他与县城的饭馆老板都十分 熟识,以至他手中无钱时,也常可以赊账请客。对此,学校的一些老师和 同学总是对他嗤之以鼻,称其为“江山浪子”,而令他们费解的是,许多 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对他崇拜不已。其实,时值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社 会需要的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顺才,而是有头 脑、有魄力、敢作敢为的栋梁之材。戴笠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行事作风雷 厉风行,他做了许多学生想做却不敢去做的事,因而颇得那些想改造社会 却缺乏行动力的优等生的崇拜,后来成为他的忠实部下的同窗周念行、姜 绍谟、毛人凤等当年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尽管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他 的仕途远不如他的这帮兄弟,但他始终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大福大贵。 1914年,戴笠高小毕业,并顺利考入浙江杭州省立第一中学。杭州为 通商大埠,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初出茅庐的戴笠在此大开眼界。省立第 一中学又是浙江最好的中学,戴笠开始曾踌躇满志,但是他争强好胜的恶 习始终难改。开学后不久他就因和同学逛街时,强借旧衣店西装照相,被 学校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并给予记过处分,然而这并未使他有所警戒。 1916年,他因为戏弄舍监而被学校开除,这使得他的一生进入了无法预知 的轨道。身无分文的戴笠只好为杭州的一家豆腐坊做了一段时间佣工,才 换来了回家的路费。这年春节,戴笠带着满怀忧伤回到了山区的老家与家 人团聚,这年他19岁。 尽管戴笠对于失学并不是非常在意,但是在乡间呆久了,难免无聊, 于是像他不成器的父亲一样,他也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据说他把扑克牌玩 得得心应手,而且学会了在洗牌时做手脚,经常作弊。他用赢来的钱结交 了一帮狐朋狗友,作威乡里。有一次因为欺侮一个少女,而遭到一顿毒打 。另一次因为惹怒乡邻,遭到了私刑,差点要了戴笠的命,并因此染上了 慢性鼻窦炎。在游荡的日子里,戴母总是不断地教育他,戴笠也曾认真反 思,觉得自己的生活过于浪荡,这也并非他个人所愿,他渴望飞黄腾达, 但是苦于无终南捷径。 1917年,戴笠已经年满20岁,仍然无所事事,恰逢浙军第一模范营招 兵,在当时武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靠仗剑驰马是很容易发迹的,戴笠遂 欣然前往。但是生不逢时,甫入军营,浙军就发生内乱,模范营解散,戴 笠流落在宁波街头。戴母在家闻听战事结束,急盼儿子归来,但是却久等 不见音讯,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她亲往宁波,寻遍大街小巷,多方询问 ,终于在一破庙中把戴笠找出。在母亲的极力督促下,戴笠回到了家乡。 1919年,戴笠参加了衢州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 这是一个难得的免费教育,但是戴笠无心从事默默无闻的教师职业而没有 前往就学。戴母无奈,常以“了鬼”(浙方言,败家子之意)称之,同乡人 也料定戴笠如其父,是一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或许是乡人的讽刺,或许 是母亲伤心的泪水,刺激了戴笠的好胜心,他决心再出外闯荡。已婚的妻 子和母亲深知戴笠在乡里如此下去,难以成器,也默默支持。 1920年,戴笠在沪杭一带厮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上海期间, 他寄居于表妹夫张冠夫家中。张冠夫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上班,家里并不宽 敞,夫妻二人同居一室。戴笠前往投奔,念在亲戚的分上,只好接纳。戴 笠常于地下打地铺,弄得夫妻二人十分尴尬。张冠夫倒是没说什么,表妹 王秋莲则不免冷言冷语。戴笠发迹后,提拔张冠夫当了军统局的少将处长 ,而对于表妹则一直耿耿于怀。 1920年的上海,是帝国主义和军阀买办的世界。戴笠一直没有谋到正 当的职业,或许他的志向并不是谋取正当的职业,而是找到有力的靠山, 迅速飞黄腾达。但是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他整天在上海滩的大街小 巷和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鬼混度日。 戴笠这段在上海“打流”的经历,对他后来的特务生涯有着重要的影 响。正是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的帮助,让他后来在特务工作中游刃有余。 不过。当时戴笠还是一个小人物,经常被人称之为“小瘪三”。戴笠这时 候还认识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西北王”的胡宗南。 在黄埔毕业的国民党将军中,胡宗南可以说是戴笠至关重要的同盟。 戴笠在讲起他与胡的结识过程时的口气,好像是在描述《三国演义》或<水 浒传》中的兄弟结盟一样,栩栩如生。一天,他在西湖边灵隐寺入口处的 一块岩石上晾晒仅有的那套由灰色军装改成的便装,一边光着身子藏在水 里等着衣服晒干。这时,一队学生由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领着走来,其中有 人看见石头上的衣服和鞋子就上来捡。戴笠见了慌张地叫喊起来,让他们 把衣服放下。那位教师发现戴没穿游泳衣,便叫自己的学生把衣服放回岸 边。尽管两个人没有交换语言,但这位老师对水中人的尴尬也心领神会。 互相抱以微笑。后来有了一次机会,戴笠便去当地的小学感谢那个老师, 那个老师便是后来被称为“西北王”的胡宗南。胡不久进入了黄埔军校, 成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从此飞黄腾达。 戴笠在沪杭一带几年的闯荡,受尽了欺侮和白眼,仍然没有敲开权贵 的大门。渐渐地,他厌倦了“打流”的生活,又回到了江山山区。1922年 ,他设法弄到了仙霞乡学务委员的职位。1924年,值江浙战争爆发之际, 他提议在保安村建立了军事组织“团兵队”。“团兵队”以自卫为主,但 是战争很快结束,保山村并未受到兵燹。戴笠在组建“团兵队”的过程中 飞扬跋扈、欺压民众,平添了乡民的负担,引起不少怨言,戴母也不免怨 其多事。戴笠遂感觉穷乡僻壤,难有出头之日,“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于是决心再次外出,寻找理想实现的捷径。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