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精)

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精)
作者: 苏枕书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精)
ISBN: 97871011397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北白川畔的《小北京人》 据说京大本科生二外选修汉语者逾半,多延聘中国籍 老师授课,教基础对话和语法,课程两年。考试也不太难 ,毕竟比起欧洲或中亚的语言,还是汉字*亲切。但这并 不能满足研究生院中国文史专业学生的要求。研究分野在 近世以前的也罢,他们解读古典文献的功夫都很深。若研 究近代,就不得不费心掌握现代汉语。老师们也感叹*本 学生汉语水平今不如昔。曾*业于邓广铭先生门下的木田 知生老师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开一门宋代文献学的课 程,全用汉语教学。本科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很快仅剩两 位中国留学生。木田老师道:“惭愧,*本学生还是懒, 学习汉语的热情不如从前。”想起仓石武四郎曾回忆在北 大旁听马裕藻先生的古音学课程,某*大雨,听讲者只有 他与吉川幸次郎二人。马先生十分尴尬:“中国学生都很 懒……”两相对照,颇可感慨。 *人阅读汉文典籍素用汉文训读法,即保留汉文原样 ,加*文助词、倒装符号,按*语语序解读。此法在平安 时代已出现,之后不同时期皆有不同流派的解释。到江户 时代,《水浒传》等白话小说传人*本,对惯习古汉语的 *人而言相当难懂。渐渐,也开始有读书人意识到学习白 话汉文的必要。江户中期的儒者雨森芳洲曾言:“余用心 唐话五十余年,自朝至夕,不少废歇,一如抟沙,难可把 握。七十岁以上,略觉有些意思也。”(《橘窗茶话》卷下 ,天明六年刊本)足见当时*人学习汉语之难。而在江户时 期朝鲜通信使的记录中,也常见对*人汉文水平的消极评 价,认为和文文法、音韵与汉文全不同,故而*人不会作 诗,汉文幼稚云云。譬如曾担任1719年第九次朝鲜通信使 制述官的申维翰就在《海游录》中说道: 其为字音,又无清浊高低。欲学诗者,先以三韵,积 年用功,能辨某字高,某字低,苟合成章。其为读书,不 解倒结先后之法,逐字辛苦,上下其指,然后仅通其意。 如“马上逢寒食”,则读逢字于寒食之下。“忽见陌头杨 柳色”,则读见字于杨柳色之后。文字之难于学习,又如 此。虽有高才达识之人,用h之勤苦,视我国当为百倍。 雨森芳洲曾接待申维翰,向他讲述*本人学汉文之艰 辛,并请他不要嘲笑: *本人学为文者,与贵国悬殊,用力甚勤,成就极难 。公今自此至江都,沿路所接引许多诗文,必皆拙朴可笑 之言。而彼其千辛万苦,艰得而仅有之词也,须勿唾弃。 *本真正的汉语教育是从明治初年开始,但除了部分 对中国怀有情感的文人学者之外,汉语学习能成为*本的 潮流,实出于进取大陆之必要。明治维新后,*本**大 开欧美语言学教育科,极重英德法三语。虽也开汉语课, 但与学问无大关系,*重实用。涩泽荣一就曾设韩清语学 校,**想去朝鲜、中国谋生的下层民众学习基本用语。 可以说直到战败,*本的汉语教学,总难离实用的窠臼。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