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慕尼黑的清真寺/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73992
伊恩·约翰逊 中文名张彦,普利策得主。
2003年的冬天,伦敦。我正在一家售卖伊斯兰激 进主义文学作品的书店内浏览。就是这种书店,让伦 敦赢得了“伦敦斯坦”的名号:层层叠叠的书籍,连 篇累牍地号召要打倒自由社会;这些书籍,在试探言 论自由底线的同时,也无意间记录下欧洲穆斯林社群 面临的困境。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顾客。 过道里,我注意到一张很特别的世界地图。各个 **都按穆斯林人口的比例用颜色来标识。深绿色国 家里,穆斯林占多数;浅绿色、黄色、褐色,各代表 了逐级下降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典型的政治伊斯兰 ,把宗教作为**标准,将世界划为你我两半。在地 图四周,缀饰着各地**的清真寺——麦加大清真寺 (千千万万朝觐者每年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圆顶清 真寺(穆罕默德登天处),神奇的伊斯坦布尔蓝色清 真寺,还有,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 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有点奇怪。我以欧洲和世 界其他地区的宗教为主题写作已经有六年了,在德国 住的时间则*长。这清真寺的名字倒是听说过,是德 国境内一个伊斯兰小组织的总部,但似乎配不上这么 大的来头。慕尼黑并不是伊斯兰的中心,那个清真寺 也不是德国*大的,*别说在欧洲了。不过,它仍然 是某些人心中传之万世的圣殿。正好,我计划要去慕 尼黑,就决定顺道看个究竟。 几周后,我开车从慕尼黑市中心出发,沿着旧大 道往北,先是和通向新机场和未来派体育场的那条高 速公路并行了一段,绕过这些德国引以为傲的样板基 础设施后,驶入了德国巴伐利亚首府被忽视的社区。 从这里开始,城中心让位于郊区,然后是郊野的零落 乡镇。*后,清真寺现身了,一开始不过是突出在松 树顶上的细长尖塔,就像一根指向天国的手指。随后 ,其余部分也进入了视野。这是一幢卵形建筑,就像 一个被篷布罩着的气象气球——早已过时的1950年代 的未来派设计。 我找到了一位身材矮小瘦弱的看门人,大约六十 岁左右,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和凉鞋。我问他为什么 这座清真寺这么出名,他耸了耸肩,冷淡地说肯定是 我搞错了。我问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他说他不知道。 我又问是谁建造的,他只是一个劲地抱歉不知。 他的答复让我吃惊不已。算起来,我到过欧洲的 许多清真寺,每到一地,每个做礼拜的人都会无比骄 傲地向我讲述它的渊源:通常都是由移民们集资建造 。但这次,是真不知道,还是忘了?总之,很奇怪。 我观察得*仔细了,清真寺似乎在衰败。混凝土 和瓷砖已经褪色开裂,树木似乎在吞噬整幢建筑。世 界上*伟大的清真寺之一?我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 就是这个疑问,引出了我的研究项目,把我带向 意想不到的地点,耗费了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时间。 我曾以为,只要在德国找几个1960年代移民来穆斯林 社群的人谈谈,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正是当初的那 批移民,部分造成了欧洲人口结构的巨变。我猜想, 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 然而,我发现答案回溯的年代要*为久远—— 1930年代。确实,我采访过许多德国的穆斯林,但我 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美国和欧洲的档案馆。正是从那 一箱箱或是无人间津或是新近解密的档案中,那些为 这个清真寺奠定思想基础,其后又为夺取控制权而相 互角力的人物和故事,才慢慢串联成篇。 与通常的想象相反,这些创始者跟广大的移民没 有什么关系。相反,我发现有三类群体,为了达到既 定目标而支持清真寺。一类是纳粹思想家,计划利用 伊斯兰作为二战期间的政治**,随后,这一战略又 延续到冷战时期。另一类,主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 成员,他们以纳粹的工作为基础,希望利用伊斯兰来 对抗***。第三类才是伊斯兰激进分子,他们把 清真寺视为在西方的一个立足点。这三类人有一个共 同点: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做礼拜的地方,而 是一个政治甚至暴力活动中心。 首先,故事的主线可说是耳熟能详。1970年代和 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 ,**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 寺的建筑年代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的初起之 时,而不是它的结束阶段,两者的根本目标也十分不 同。在阿富汗这类地区,穆斯林被动员起来扛*战斗 。但在这里,在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 一场观念之争。我开始认识到,在慕尼黑发生的事件 是某种变化的先兆,这种变化横跨意识形态和军事两 个领域,影响从阿富汗直至伊拉克。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适得其反。对 慕尼黑穆斯林社群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 意识形态:伊斯兰激进主义(Islamism),这不是那 种年代久远的宗教,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 想体系,并为恐怖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 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 力。但它的历史*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 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 层政治组织。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 于运作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而慕尼黑,正是穆兄会 向西方社会扩散的滩头阵地。 1950年代和**的相似之处让人触目惊心。虽然 伊拉克地面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我们社会的 神经,但决定胜败的,将是这场意识形态之战。** 的慕尼黑,就像她在半个世纪前一样,西方社会希望 能在与宿敌的缠斗中找到与我们有相同价值观的穆斯 林盟友。慕尼黑,浮现出一种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行 动的风险。 西方**的政府,使这种深思熟虑的工作难以进 行。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