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村野的温度
ISBN: 9787559818478
青瓦绿痕 任何时候看去,村庄里散乱的院落、院落里的房舍, 与四围的景致搭配得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起到色 调过渡作用的,我认为是那些瓦,青瓦。它们被青的山, 绿的树环合拥抱,就像是一种没有异议的必然,与白的雪 霜、黄的土地、秃顶的树木站在一起,也浑然天成,宛若 一幅人间水墨画卷。 而这,是在青瓦被一色的机制瓦、杂色的彩钢瓦占领 后发现的,太晚了。 没错,我多次提到瓦窑坪,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少了它肯定村庄不会更像村庄。几乎村庄里的所有的瓦 ,都是在这里生产的。 坪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平整宽大,有一条环形村道 围绕着。照例有几棵柳树和杏树立在恰当的地方,不同的 是,它们高大繁茂了许多,稍一留意,就能发现:它们生 活在水源相对充裕的涝坝边。涝坝不大,却是积蓄生产青 瓦用水的重要设施。瓦窑在坪下方,青砖砌成的烟囱,从 窑的拱顶伸了上来,站在坪上,几乎看不见窑,而这个烟 囱,就成了窑的标志。瓦窑坪,以前或许另有称呼的,时 间久了,因为“瓦”,它的名称就固定了下来,就成了村 庄的地理标志。 夏收前夕,是唯一可以用来生产青瓦的时间段,天是 蓝的,气是热的,水是热的,土是热的,而一些劳力也能 够抽出他用。一部分人准备收割的农具,一部分人准备烧 瓦,一定要赶在秋季雨水来临之前,用以翻修队里的仓库 、饲养场等大房,如有多余,可便宜出售,供民房修葺之 用。 而似乎,仅仅用“火与土的产物”来说明青瓦的诞生 ,我觉得过于简单了些。 村南的沟,由东向西而去,那时的我不知道它的尽头 。沟里产黏土,不是我成年后打工时所见的那种红土,而 是红中带灰的那种,发霉了似的。土被运送到坪上,先铺 开晾晒,由两个劳力用木杠拖了碌碡,进行初次碾碎,然 后再将黏土一锨一锨翻起,堆积的过程中,把没有碾碎的 粗颗粒自动分选出来。有一个类似于冲浪板的木制“揉子 ”,一尺多宽,一米多长,两端上翘,我很是好奇和喜欢 ,它简单却实用,主要用于粗粒的研磨。会有人站上去, 踏在揉子的两端,拄了木棍作为平衡,双腿慢慢运动中, 揉子也会按人的意思前进后退,左右挪动,那些粗土粒便 再一次得以破碎。这些土,还要经过筛,将细土留下来, 成为烧制青瓦的第一原料。这些细土,小山一样堆在坪的 一隅,丰收的粮食一样。接下来要“醒土”,很快,有人 在尖顶的位置挖出一个坑,几十桶水也就从坑里倒下去。 土很细很密,水下渗很慢,站在坪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 听见水与土互相沉降的“滋滋”声。好,就这样让它过一 夜吧。 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钟表,鱼肚白的时候,天明鸟就 像闹钟一样,躲在院外的树木间啁啾。承担烧制青瓦任务 的人们不敢再多丢个盹儿,赶紧从炕上起来,揉一下眼睛 出门。被水浸了一夜的土已经“泡醒”了,几把方头铁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