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运动事件中的空间界态语义(精)/上外文库

英汉运动事件中的空间界态语义(精)/上外文库
作者: 陈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90.47
折扣购买: 英汉运动事件中的空间界态语义(精)/上外文库
ISBN: 9787100242950

作者简介

陈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EFL教学等。著译有《英语非谓语动词》《汉字与人体》《英汉-汉英美术、书法与摄影词汇手册》《新牛津英语词典(英汉双解版)》《历史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英语教材多部,建设国家级英语教学平台两个;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多项,中华学术外译子项目一项。

内容简介

在整个语言结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行的(Saussure 2001: 170)。组合关系是指各语言成分按照一定规律线性排列,比如,词素组合构成词,词组合构成短语和句子。人们通过有限数量的语言符号进行线性排列组合,从而表达无限数量的可能意义。在表达一个认知概念意义时,人们对语言符号的选择和组合既要符合概念构成需要,又要符合语言系统自身组织规则的需要。这就使语言表达式中各成分的组织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也正因为如此,探讨词、词组、句子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中心话题。在语言表达式构成单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常常只是由于一个词的选择变化或者同一个词的位置变化就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不可接受。 ……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语义观点为指导,特别是以泰尔米(Talmy 2000)的运动事件框架和词汇化理论、[界态](boundedness)语义理论以及空间语义多样分布观(diversified distribution)为理论基础,以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中的词汇和语法成分匹配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语料库实例描写英汉运动事件概念语义配置结构,特别是英汉[路径]概念的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ns)和[路径]语义单位在句子层面的分布情况,重点探索运动框架事件(Motion Framing Event)的核心概念[路径]的概念结构构形特征,即“空间边界关系”特征,进而讨论[路径]概念的词化语言单位所表达的[界态]语义类型,主要研究以[界态]语义匹配原则为核心的语言结构组合规律,并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和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简称CCL)进行验证,最后运用研究发现对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中各词汇和语法成分组合选择匹配问题进行解释。 本书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通过内省与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中[路径]的词汇化模式进行详细比较,明确语言事实,考察英汉运动事件概念语义配置结构的特点和异同,为分析[路径]词汇化单位表达的概念结构语义特征奠定基础,同时也分析具有多种语义理解可能的[路径]词汇化单位在句子层面发生语义动态识解的句内语境影响因素。 二是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对运动事件核心概念[路径]的构形结构特征“运动空间的边界关系”进行描述,论证[路径]词汇化语言单位所表达的“空间界态”语义的重要性,以期探索“界态”语义对句子各成分建构组织的影响。在对英汉[路径]词汇和构式单位所表达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进行有界和无界分类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一个“界态”语义匹配原则,并用以解决一些运动事件表达句中的语言单位组合匹配问题。 这也是本书的重点研究目标,具体表达为:从[路径]词汇词义表达的[空间界态]概念结构语义特征入手,解释并说明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式中构式与动词、动词与动词外围成分、时间状语与空间运动短语之间的互动选择关系,从而探讨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语义框架与认知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表达概念结构特征的“界态”语义特征对各成分的选择组合的影响和限制。 由于概念结构对应语言系统的语法句法建构组织(Jackendoff 1999; Talmy 2000),而“有界”与“无界”是一对概念结构构形特征,因此语言单位携带的“界态”语义特征(如“空间界态”和“时间界态”特征)很可能具有影响语言系统句法建构组织的功能。陆俭明(2006)曾提出,词语携带了丰富的句法语义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在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反过来,句子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也正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某些关键词语不同。 三是通过英汉对比以及对其他语言的验证,讨论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语言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结构语义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由于“界”是人类完形认知律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人类认知机制的共性,语言反映人们认知的世界,因此本书推断各语言对空间边界关系的认知特点的映射也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本书通过对英语汉语之外的其他几种语言中表达有界和无界路径概念时句子结构组织形式上的区别进行考察,从而探索[路径]词汇和其他构式表达的“空间界态”概念结构语义特征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深入剖析运动事件语言表达的一系列英汉语法现象。 1.视角新颖,研究前沿。本书从运动事件核心概念[路径]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化模式入手,探讨概念结构[界态]语义特征的在句子建构中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在语义学和语言类型学理论层面,本书为语义研究中词汇语义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的问题提供新视角;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对“界态”语义的句法作用的探讨为句子层面各词汇成分界态匹配问题的分析提供新证据;通过说明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像似性推进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在实践层面,本书为机器翻译中自然语言的处理以及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丰富,分析科学。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以及作者自建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英对照版为来源的双语平行语料库,本书通过溯因推理、内省与语料库验证的方法,分别考察英语、汉语及英汉双语运动事件表达句中的成分,在句子层面分析总结英汉运动事件概念语义配置结构与[路径]词汇化分布的具体情况,考察[路径]在词汇和词汇以上单位中的语义体现,以及在句子中的分布组合情况。 3.语言多元,验证严密。本书主要研究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在句子层汇之间、词汇与构式之间的匹配问题,除了英语和汉语外,作者还对比考察了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其他语言的运动事件表达,从而证明语言单位的句法建构组织结构模式反映了人们所认知事件的概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