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传递正能量
ISBN: 9787516605219
这两年,时兴城里干部到偏僻乡下的村里包村扶 贫,说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有钱的单位,由领 导带队,三天两头往包扶村里送钱送物,大车小车, 很是气派。村里的老百姓有大米有白面可吃,还有钱 可花,自然是欢欣鼓舞,都说扶贫好,都盼望着永远 这么扶下去。这些村就真的实现了当年扶贫,当年脱 贫。等扶贫工作组一走,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 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等来年,继续贫困,继 续被扶。 来自市文联的小辛就不同了。 一开春,这个单位里唯一的文学研究生就被领导 送到旮旯村。 一个铺盖卷,锅碗瓢盆加菜刀,一袋米、一桶油 ,来旮旯村过日子了。 领导和小汽车则扬起一阵尘土,不见踪影。 小辛就被安排住在村部里,有锅有炕,能吃能睡 ,自己做饭。 小辛在旮旯村的具体职务是村副主任。村支书和 村长一人兼,他也算是村里的第二号人物了。 小辛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走遍了全村一百多户 人家。 在召开的全体村民大会上,村支书拍着话筒大声 喊:“大家静一静,静一静。让辛同志说两句,他是 帮咱来扶贫的,以后就叫他辛主任啦。” 小辛拿过话筒时,脸红红的,已经有汗水从他的 脑门上渗出来:“大家以后就叫我小辛吧,我来咱村 ,一带不来钱,二带不来物,但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干 ,干成啥样算啥样。” 村民们既没鼓掌,也没说啥,他们都静静地看着 这位年轻的城里干部。 近几年来他们也算长了不少见识,今儿这工作组 、明儿那工作组,一拨又一拨,迎了来,送了走,家 家吃派饭,啥事也不干。有的干脆坐着小轿车一溜烟 来了,到乡镇大吃大喝一顿,又一溜烟走了。 乡里也不满意。 乡里的头头埋怨说,上边净搞些虚头巴脑的事, 有他们,还不如没有他们好。 开过村民会,小辛坐班车回了市里。 三天后,他回来了,同时,还带回来三个年轻人 ,都是市劳动局的,都是他的大学同学。 旮旯村第一批外出务工的队伍组成了,一共41人 。 小辛对这些要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世界的小伙子 说:“咱旮旯村山高地少,劳力多,没活干。闲着也 是闲着,你们外出打工挣钱,家里人种地,两不耽误 。但我得提醒提醒大家,外面的世界很花哨也很精彩 ,可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天上不掉馅饼,地上不长 钱,想挣钱,要靠下苦力的。” 看着自己的孩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村里 人看小辛的眼神就有些柔和了。 就有人吧嗒吧嗒嘴说:“别说,这干部岁数不大 ,还有点道道,先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一天中午,村支书拿一个老倭瓜给小辛送过来说 :“小辛啊,这个老倭瓜,又面又甜,炖着吃吧。” 小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支书,我不随便吃 人家的东西。” 支书摆摆手,说:“咳,吃吧,你在城里娇生惯 养的,在这活受罪呀,让你吃派饭,你不吃,还说不 扰民,不添乱,自己做饭,不容易啊。” 小辛脸又红了说:“没事的。我也是农村长大的 ,吃点苦,无所谓。” 支书走后,小辛把老倭瓜炖烂了,吃一口,嘿, 真的又甜又面。有生以来, 他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倭瓜。吃着吃着,他蹭地 跳下炕,兴冲冲地来到支书 家,兴奋地问:“老支书,这倭瓜是从哪弄来的?” 支书答:“自家地里种的,好吃吧?” 小辛则高兴地说:“岂止是好吃?简直是好吃极 了。啥地能种出这样的瓜?” 支书说:“咳,山坡坝堰,咱旮旯村,哪都能种 。” 小辛一把拉住支书的胳膊说:“走,快领我去你 家地里看看。” 两人看完地,小辛激动地对支书说:“太好啦, 这老倭瓜可是咱旮旯村的宝贝蛋了。家家能种,好储 藏,城里人很爱吃的。” 清明过后,旮旯村的老百姓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家家种了不少老倭瓜。 小辛号召种的老倭瓜籽还没发芽,那些外出打工 的人就返回村里。他们回来说,在外打工太辛苦,吃 不好,睡不好。 小辛问一小伙子在外面吃住如何时,这小伙子气 愤地说:“我去的单位干活 倒不累,就是整天吃大馒头,炒大白菜,吃不惯,十 人住一个屋,还是上下床, 别扭死了。” 小辛诧异地问:“你觉得啥样的标准才行啊?” 小伙子答:“一顿俩炒菜,中午一瓶啤酒,这标 准不高吧?” 还有个小伙子说:“工地机器声太吵人,连觉也 睡不踏实。” 小辛一下子就沉默了。 他想,这旮旯村,精神上的、观念上的扶贫,远 比经济上的扶贫重要得多啊! 秋天到了,旮旯村的老倭瓜长得出奇的好。 小辛便装了一口袋老倭瓜,运回城里,他一家一 家饭店跑,有熟悉的也有不 熟悉的,反正,人家一看这老倭瓜好吃,都愿意买。 旮旯村的倭瓜在城里一下子 出了名。看着一辆辆大汽车,装着满满的老倭瓜,驶 出旮旯村时,村里人对小辛 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倭瓜使旮旯村的人挺直了腰杆。各地有来签合同 的、有下订单的,还出现了 专门经营旮旯村老倭瓜的公司。村民们只管放心种好 倭瓜,别的事不用操心,家 家户户都有了不少的收入。 第二年一开春,在山沟里憋了一个冬天的小伙子 又都像候鸟一样飞走了。虽 然在外面他们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可总比在家待 着强。小辛也只好再找老同 学,山南海北地联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 清明过后,看旮旯村家家户户都种完了倭瓜,小 辛的心,又转到了另一条 致富路上。他从市畜牧局买回一只小尾寒羊,自己养 在村部,每天亲自割草喂。 这旮旯村别的啥都缺,就是不缺草,满山遍野树少草 多,发展舍饲养羊,保准不 错。小辛这只小尾寒羊不到三个月,就被市畜牧局回 收了。一算细账,净挣了 三百元! 有了小辛养羊的试验,小有收获,旮旯村又兴起 了养羊热。很快就达到了五百多只,而且是家家建羊 舍,圈养。 旮旯村正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陕的时候,小辛的任 期也到了。 村里人准备要隆重欢送小辛,支书悄悄开会准备 奖励他一笔钱。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