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职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作者: 沙风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41.16
折扣购买: 职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ISBN: 9787300333083

作者简介

沙风,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师项目专家组组长,出版《中国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社会化》等系列专著,主编教材8部,近三年来分别荣获了第九届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管理论文一等奖。顾坤华,江苏经贸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主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指导》等教材、编著5部,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二、道德分类、作用、特征
(一)道德的分类
1.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这些规范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公德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之一,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往往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领域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包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尊重知识产权等。职业道德强调个人对职业的责任和尊重,以及促进职业发展和行业繁荣的价值。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爱岗敬业:从业人员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从业人员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公,不假公济私。
(4)服务群众:从业人员应该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奉献社会:从业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3.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指在家庭环境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忠诚、责任和包容等。家庭美德强调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家庭和谐与幸福的责任。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尊老爱幼:在家庭生活中尊敬、照顾和赡养老人,抚养、热爱和教育子女。
(2)男女平等:在家庭生活中男女享有平等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3)夫妻和睦: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信、互谅。
(4)勤俭持家:在家庭生活中勤奋劳作,节约俭朴,合理持家。
(5)邻里团结:在家庭生活中与邻里之间友好往来、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家庭美德对于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
4.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性格品质、道德观念等非智力因素,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良好的个人品德包括正直、诚实、勇敢、谦虚、谨慎、自律等。个人品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个人品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自爱:个体具有自我尊重和保护的意识,能够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2)自立自强: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自省自律:个体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诚实守信:个体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能够遵守承诺,信守诺言,不欺骗他人,不背叛朋友。
(5)待人宽容:个体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轻易发脾气或抱怨。
(6)豁达人生:个体具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个人品德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个人品德能够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个人品德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些道德分类是相对独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影响他的个人品德,而他的个人品德也会影响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二)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从而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规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
2.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能力。道德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能力,从而使人们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减少冲突和矛盾,增加互信和合作,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增强社会凝聚力。道德准则是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可以让人们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凝聚力,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4.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道德可以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目标和行为,使得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等。
5.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人际关系。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6.促进经济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同时,道德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三)道德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因此,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性。道德规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活动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还体现在个人与集体、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中。道德的广泛性是指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人和情境,不受特定个体或特定环境的限制。这意味着道德原则和规范规定了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像一张无形巨网,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广泛性意味着道德评价不以个体的个别喜好、个人背景或特定文化背景为依据,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准则。这意味着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
2.自律性。是指个体在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观念,并成为自主、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律令。它表现为人们为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这种自律性是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道德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自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体的长期努力和不断实践。同时,它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鼓励,包括良好的道德教育、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等。
3.稳定性。道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律规范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变动性,而道德则相对稳定。道德的稳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延续性。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延续性。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广泛地认可和遵循,例如诚实、尊重他人、不偷盗等。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显示出道德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社会共识。道德是社会共识的产物,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通过教育、传统、习俗等方式,共同维护和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社会共识使得道德具有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中保持一致。
(3)内在约束性。道德具有内在约束性,即人们内心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外部的规则和要求,更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这种内在约束性使得道德具有稳定性,能够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被人们自觉遵守。
(4)适应性。道德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和调整。尽管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但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种适应性使得道德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和有效性。
道德稳定性的这些特性使得道德能够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中保持一致,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道德是僵化和不变的。道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和调整。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关系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因此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自由、平等、民主等,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强调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公有制等,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
5.物质制约性。是指道德的产生和物质基础是分不开的,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物质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相应地发展和变更着道德的性质和内容。因此,在评价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时,不能仅仅从道德规范本身出发,还要考虑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具体来说,道德的物质制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道德的性质。经济基础是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同的经济基础会衍生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平等、民主等,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强调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等,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
(2)物质生活条件影响道德的内容。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道德观念和行为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原始社会的道德主要强调共享、互助、尊重自然等。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丰富,因此现代社会的道德主要强调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
(3)社会存在决定道德的具体形式。社会存在是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存在形式会决定道德的具体形式。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道德的具体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共同性。道德具有共同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尽管存在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但它们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如尊重他人、保护环境、追求公正等。通过遵循这些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公正、友爱的社会环境。
7.教育性。道德还具有教育性,它通过教育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道德也通过树立榜样和惩戒不良行为,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遵守道德规范。道德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它们具有工具的性质。道德的教育性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追求的引导,帮助他们明确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2)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道德教作为教育子系统,对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动机作用,可以放大学习动机,并使这种动机维持得更久。同时,德育还具有方向作用,能够指导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3)道德教育的实践。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直接和内在的联系,而教学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德智体美应诸育融为一体,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
道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它具有的广泛性、自律性、稳定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共同性、教育性等特征,使得道德能够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