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中案

案中案
作者: 谈歌|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案中案
ISBN: 9787521229752

作者简介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龙烟铁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与何申、关仁山并称文坛“三驾马车”。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等。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等文字。

内容简介

"楔 子 宋仁宗赵祯皇祐二年初冬,瑞雪飘飘的季节里,皇宫里发生了一件事情。皇上要册封的四皇子突然失踪了,据说这个四皇子是得了疯癫病,一天夜里,疯跑出宫去,寒风凛冽的夜里,竟不知道四皇子去了什么地方。皇上派出去许多大内高手,四处寻访,但没有寻到四皇子的下落。皇宫里的太子和公主很多,历朝历代,总是难免有一些性格奇奇怪怪的太子或者公主的。如此说来,失踪了一个性格奇怪的皇子,不是什么大事情。 皇宫里的事情从来都是与民间的事情不相干的。皇宫里的心情当然也不会影响民间的娱乐的。民间向来是不关注朝廷里的是是非非的。如此说来,礼不下庶人的确是一件好事。老百姓本不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本不应该知道那么多让人头疼的皇宫中的事情。于是,才有了民间世俗的欢乐。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疯癫的四皇子的失踪,竟引发了后来的一场惊动朝野的动乱。 这是白玉堂的另一个故事。耳菜请读者注意,这一个故事,也同样不同于石玉昆先生笔下的白玉堂。耳菜请读者耐住性子看下去。我相信您已经看完了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现在,让我给你们讲白玉堂的第三个故事。 转眼已经到了第二年秋天,四皇子失踪的事情已经被人们淡忘了。秋高气爽的秋天,东京城内的菊花处处盛开,东京城外的庄稼已经是金黄一片了。此时是农民们的收获季节,也应该是达官贵人们秋游出行的当令。此时,更应该是一个饮酒的季节。赏菊饮酒,自古至今都是一件美事。其实,赏菊饮酒只是酒徒们的一个美好的借口,只要是好饮酒的人,哪一个季节不是当饮的好季节呢。有道是,好酒知时节,当喝乃发生。从古至今的酒徒们概莫能外。所以酒楼是没有淡季和旺季的。一年四季,酒楼的生意总是好的。 东京城外十里铺上的“得意酒楼”的生意当然更好。也有人说,得意酒楼的生意好,是因为它开在了寸土寸金的东京城外的十里铺。这是进入东京的必经之路。人们在这里送客,或者在这里迎客,都必须在十里铺歇一歇脚的。当然最好的歇脚处也就自然会选在这得意酒楼了。 十里铺是东京城外的十里铺。如果把十里铺放在别处,得意酒楼的生意恐怕不会这样兴隆了。得意酒楼沾了十里铺的光,十里铺沾了东京的光。京城永远是经济中心,是商家眼中的黄金宝地。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谁也说不清楚这座得意酒楼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但都知道这店至少是一个百年以上的老店了。店前的门匾,传说是唐朝颜真卿先生的真迹。世人传说颜老先生曾经外出游历,到处歇脚,得知亲侄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悲愤交加,在这里大醉了三天,才有了后来传世的《祭侄文稿》,颜体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于世。传说,这家老店最早是颜氏家族的人所开。但是,这家百年以上的老店的老板几十年却一直姓张,而现在却又姓了冯。人们现在议论的故事是这样的:姓张的老板因为嗜赌,才把这老店输给了姓冯的老板。而酒客们是不注意这些的。酒客们只会记住酒楼中的飘香的美酒,没有人会记住酒楼的老板。店老板姓冯还是姓张,不关他们的事情。更无人记得什么颜真卿先生了。 得意酒楼门前的幌子在秋风中摇摇摆摆,仿佛在撩拨着人们胃里的馋酒虫子,丝丝痒痒地爬上人们的喉咙。酒香从楼里弥散出来,满街飘荡。酒楼门前,人们进进出出,进去的人一个个如饥似渴,出来的人一个个红光满面,有的已经失态,醉步踉跄。店家小二笑容满面,迎来送往。 得意酒楼果然是好生意。 今天中午,一个长须汉子走进了开封府的得意酒楼,汉子器宇轩昂,身着华丽的服装,看得出是一个腰缠重金的角色。商家永远是看人下菜碟的货色。站在店门前接客的店小二看到长须汉子走了进来,目光登时一亮,高高的一声“客官里边请”的欢叫,就惊动了正在店前柜里坐着的店老板。店小二这一声欢欢的叫声,大概是本店的暗语,大凡有重要的客人光顾,店小二才这样喊的。店老板慌忙起身,笑嘻嘻地迎进了长须汉子,喜气地说:“这位爷,请上楼,老地方。” 长须汉子点点头,打量了一下老板,微微一笑,先是仰头看看酒店匾额上的“得意酒楼”四个大字,然后就抬脚上楼,楼板踩得颤颤响。只有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人才会有这种满不在乎的踩法。店老板屁颠颠地跟在汉子身后,嘴里尖声叫着:“小二,贵客来了,看座。” 这几天里,长须汉子已经成了这得意酒楼里的明星,每天在这里挥金如土。他每天在这里开销一两银子的酒钱,却总是掏出一锭银子扔到柜上,从不找零,便扬长而去。如此出手宽绰的主顾,似乎他腰袋里的银子是大风刮来的,或者是天上飞来的?弄得店家瞠目结舌。据说这个长须汉子是一个书法狂客,他到这里吃饭,只是为了每天看一看“得意酒楼”这四个颜体大字。管他是不是书法狂客呢,他只要走进店来,便是一个食客。对于这样一个出手慷慨的食客,哪一家酒店不欢迎呢?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这几乎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趋炎附势,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君若不信酒席看,杯杯先敬有钱人。看到此处,耳菜大为感慨。 楼上临窗的一张桌子,是酒店这些日子专门给长须汉子留的。长须汉子已经以每天十两银子的惊人价格定下了这个位置。小二手脚麻利地把早已经准备好的菜端上了桌子。长须汉子微微笑笑,就坐下畅饮起来。长须汉子饮得很慢,仿佛在品酒。 长须汉子已经饮了两个时辰。已经到了他平日要走的时候了。 可是今天长须汉子饮罢酒却不走,低头在桌子下边寻找什么。这样一个挥金如土的人会寻找什么呢?什么会使他细心寻找呢?长须汉子已经把眉头紧紧皱起了。似乎真是发愁了。什么事情会让这个挥金如土的汉子发愁呢? 眼尖的小二已经悄悄告诉了老板,老板慌慌地跑上楼来,拱手问:“敢问大爷有什么事情,可说与小店,小店一定尽力。”老板的声音十分小心,他唯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周到,得罪了这位挥金如土的顾客。 长须汉子闷闷地说一声:“你帮不上的。我丢失了一块玉佩。” 店老板心里火烫般地一惊,暗想这位大爷是不是要讹上了。店老板的脸就白了,眼睛僵僵地看着长须汉子。 长须汉子一看老板脸色,便知道店老板误会了,忙笑道:“此事与你无关,或者我遗失到别的什么地方了。我只是记不起了。” 店老板大大松了一口气:“敢问大爷,是一件什么样的玉佩?” 长须汉子长叹一声:“倒不是一块什么值钱的玉佩,只是祖上几辈传下来的,便显得宝贵些了。若送到当铺,或者说值十两银子,或者也不值这么多,但是祖上留下的,便是不好丢失了。”说罢,一脸的沮丧。 店老板笑道:“我与大爷留意些,如打听到谁捡到了,便让他给大爷送去。” 长须汉子摇头苦笑:“怕是不容易,如果被哪一个爱小的捡到,便不容易璧还了。” 店老板一时闷住,不知道如何开导这位大爷,看长须汉子的表情,真是犯愁了。世上的物件所值,本无定价。你看上去不值,到了张三手上,连城也是它。如果放到李四手上,一文钱便也是不取的。一块普通的玉佩,或许真是长须汉子的传家之物。 长须汉子想了想:“店家,请把笔墨纸砚拿来一用。” 店老板不知汉子有何用,也不敢多问,就喊小二取文房四宝上楼。小二端着笔墨纸砚飞快地上楼来了。 汉子喃喃道:“我还是留下一张文告的好。凡捡到者,某愿出一万两银子。重赏之下,或许有望。”说着,一挥而就,写了文告。 店老板真是呆若木鸡般了:何等物件,如此值一万两银子。呆呆地看汉子写毕,老板忙双手接过文告。只听汉子吩咐道:“贴到店门前便是了。” 这张文告便贴到了得意酒楼的门前。 长须汉子扬长去了,他身后是一片惊得目瞪口呆的酒客,围定文告呆看。谁也没有注意到,这群酒客中,有一个年轻漂亮的书生,他正在用一种诧异的目光盯着远去的长须汉子。年轻的书生,突然露出一丝微笑。 年轻漂亮的书生让人注目,他的微笑则意味深长。 第二天,长须汉子又来饮酒,问店家有无消息。店家说还没有。又隔一日,汉子又来看过,仍无有消息。长须汉子说要去东京办事,留下一百两银子给了店老板作为感谢,请老板帮助留心。 长须汉子愁眉不展地告辞走了。 那个年轻的书生似笑非笑地望着长须汉子的背影。 这一日中午,得意酒楼大步进来了一个中年汉子。汉子七尺身高,一脸浓密的胡须,两眼精光暴射,吵吵嚷嚷进了店里,也不饮酒,直奔了柜台,大声寻问贴文告的汉子在哪里。 店老板听到,便迎上来,施一礼问道:“客官找哪个?” 这汉子打量了一眼老板,鼻子里哼一声:“我只是要找这贴文告的。” 店老板问:“你找他做什么?” 这时,已经围上来一群酒客观看。 中年汉子说:“我捡到了那值一万两银子的玉佩。”说罢,就掏出一块玉佩放在柜上,目光亮亮地看着老板。 老板拿起,细细地验过,果然是一个写着如意百年的玉佩,如同长须汉说的那块玉佩特征一样,毫无二致。老板心中大喜,脸上却不动声色地讲:“客官有所不知,那遗失玉佩的大爷不在,需要等上几日才行。” 那中年汉子不耐烦地说:“如何这般麻烦,不给了。我还要赶路。”说罢,抄起桌上的玉佩便要走。 老板惊得心慌,忙上前一把扯住汉子:“莫急,莫急。这位兄长,咱们细细商量一下如何?”又转身喊小二上茶。 中年汉子与老板在一张桌前相对坐下。 中年汉子想了想,对老板说:“不如你先给我些银子,你再送还给他吧。” 老板皱眉,似乎有些犹豫。 这时,酒客中那些看热闹的就开始议论。那个年轻漂亮的书生从中走出来,朝中年男子笑道:“不如这样,我给你些金银,这块玉佩我收下了。” 中年汉子一怔,看看这年轻的书生:“你?” 书生笑道:“你莫要轻看我。”就掏出一沓银票举在空中。 酒客们发出惊呼,书生手中的银票至少也有上千两。 中年汉子笑道:“这位小爷肯出多少?” 书生莞尔一笑:“你肯要多少?” 中年汉子笑道:“你不怕我奇货已居,便会漫天索价?” 书生摇头一笑:“即使你开出天价,我也可就地还钱。” 中年汉子点头:“好说,你我不妨商量商量。” 书生笑道:“好说。”也坐在了中年汉子的旁边。 老板已经听得心焦,他忙对书生和中年汉子道:“二位有所不知,这件事情是那客官托付于我的,自然要由我来处置。”说罢,就朝中年汉子拱手道:“这块玉佩,我暂且替那客官收下。不知道这位爷要多少钱?” 中年汉子笑道:“我还识得几个字,那文告上写得清楚,一万两银子嘛!” 老板忙赔笑道:“小店并没有那么许多。还望少收一些。” 中年汉子摇头:“不可。那文告上写得可是真切,分文少不得的。” 老板道:“你急着赶路,本店又无许多,还望少收。” 中年汉子的目光似乎犹豫,但嘴上却硬:“如何少收,我定是不能吃亏的。” 于是,二人讨价还价,老板花掉了五千两银子,几乎用掉了所有的积蓄买下这块玉佩。中年汉子很不情愿地拿着五千两银子的银票走了。 酒客们也哄地四下散了。有人忌妒地说:“恁地这老板真是走了财运,直是掉进了黄金洞里了。” 店老板安心等那个长须汉子。老板心里很是快乐,他一厢情愿地相信,这只玉佩将会换回来一万两银子。 老板当然是上当了,这一当上得极惨,他至少要关张了店铺,还要搭上一些钱财。长须汉子再也没有露面。望眼欲穿的老板,几乎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据说这个老板极是精明,从没有吃过哑巴亏,何况是这样大的一个哑巴亏呢。从来都是老板算计酒客,怎么会让酒客算计了老板呢?但是,事情总有例外,有时酒客会盯上老板的。" "*以宋代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锦毛鼠”白玉堂为原型人物加以创新的系列历史小说 *耳菜点评犀利、戏谑,亦庄亦谐,以今探古 *塑造了一个英俊帅气、风度翩翩、智慧超群、潇洒不羁、崇尚自由又心怀天下苍生的侠客白玉堂形象 *悬疑+推理,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技巧、严密的逻辑推理,在步步谜团、处处机关中寻出蛛丝马迹,挖掘真相,令人脑路大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