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止学/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作者: (隋)文中子|译者:马树全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止学/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ISBN: 9787546110226

作者简介

文中子,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教育家、思想家。这是个神秘人物,其本人虽辞官归隐,但其学生及友人却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如温彦博、房玄龄、魏徵、李靖等。王通身不在庙堂,却以“王佐之道”为己任,其著述所论也多为“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止学》一书亦是如此,它是小可以谋身、大可以谋国的智慧之核。

内容简介

[原文] 智极则愚也。 [译文] 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 [释评]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 也是智谋之一。人们若是一味玩弄聪明,片面追求**,其结果势必会作 茧自缚,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智谋*忌滥施和张扬,如果一 个人处处工于心计和不加掩饰,便会令人侧目,严加防范,其智谋的出奇 性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弄巧成拙,反*其害的事*易由此产生,实 则有违初衷。 [事典]杨骏的愚蠢 晋武帝时,杨骏以国丈的身份把持朝政,声势显赫。 杨骏为人奸诈,凡事营私,为了永保权势,他上台伊始便拉帮结伙, 排挤和打击不屈从于他的人。他为此还得意地对他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 说: “古时智者谋事在先,我们兄弟要权位永固,岂能无所作为?趁皇上 *信我们,任用自己人是*要紧的。若是满朝文武皆为我*,我们还用怕 什么风吹*动吗?” 杨珧、杨济颇有见识,他们对哥哥的做法不以为然,杨珧忧心地说: “兄长处心积虑,未免有些过头了。兄长的智谋虽是高妙,然人人得 见,路人皆知,当大违智谋的本意。现在兄长如不另取他法,只怕招人怨 恨,于事无补啊!” 杨济在旁亦道: “人心向背,*不是智计所能赚取的。兄长若能礼贤下士,赤诚待人 ,自会有其奇效,否则只会自讨其辱。” 杨骏刚愎自用,对兄弟的劝谏嗤之以鼻。晋武帝病重时,他*加紧了 排斥异己的步伐,一些有威望的大臣都被他撤换了,而大批亲信被杨骏安 插进朝廷。 杨骏的做法惹来众怒,被罢斥的大臣纷纷弹劾杨骏。晋武帝病情略有 好转,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震怒,当面斥责了杨骏,又诏命汝南王亮和杨骏 共同辅政,以分杨骏之权。 杨骏十分害怕,急找来亲信商议对策。他惊慌地说: “这是个凶兆,谁知皇上明天又会怎么样对付我呢?” 他的亲信中有人便说: “一不做,二不休,大人若能将诏书压下,就无人知晓此事了。皇上 危在旦夕,只要渡过眼前难关,大人还有什么可怕的?” 杨骏于是从中书省把诏书借出,藏匿起来,拒不交还。晋武帝两天后 病又加重,此事便无人敢追究了。晋武帝不久即死,杨骏侥幸保住了富贵 。 经过此事,杨骏得意忘形,*不把继位的惠帝和众大臣放在眼里。他 *夜盘算如何整治他人,往往心血来潮便违反常制,大树亲*。杨珧、杨 济这时又劝阻他说: “兄长唯恐算计不到,岂不知这才是*大的失策啊。兄长担负**大 任,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怎可一味徇私枉法呢?一个人的智力终是有 限的,你这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自会这样对待你,如此,兄长焉有胜算 ?” 杨骏十分讨厌弟弟的言词,他怒气冲冲地对他们说: “身处显位,焉能无智无计?我只怕智谋不多,又何谈当止呢?别人 算计于我,难道我也要坐以待毙?” 杨骏自知众望难孚,于是想出大开封赏这一招来,以便讨好众人,收 买人心。冯翊太守孙楚和杨骏私交甚密,他诚恳地对此表示了异议,他说 : “你的这个方法初衷是好,可若实行起来就是自招祸端了。你以外戚 的身份握权辅主,自该谦逊待人,以释人疑,怎能擅作封赏,有违礼仪呢 ?你不和皇族宗亲协理国事,任人唯亲,已遭天下人非议,再这样任性而 为,恐不是什么好事了。” 杨骏自以为得计,坚持施行封赏,结果有功*封者不感其恩,无功* 封者难服众心,没有*封者*是对他增加了怨恨。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因 对杨骏不满,便向贾后诬告杨骏要篡夺皇位。贾后早有干预政事之心,借 此就和汝南王亮、楚王玮勾结一处,发动了兵变。杨骏逃到马棚里被人杀 死,他的*羽也被诛杀,死了几千人。 [原文]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释评] 古时的圣人一向以品德高尚为后人所重。和他们的智谋相比,重视修 身养德可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显著标志。在他们看来,*大的危险来自 于对对手智慧的低估上。 一个人如果有才无德,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干下种种恶事,这对人 对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智谋的追求就不能无休无止 ,*不能失去对品德的培养。只强调智谋的人势必会失去仁爱之心,于德 有亏,做事就会不留余地了。 [事典]人人敬仰的陈实 陈实是东汉时的名士,年轻时在阳城山隐居。颍川郡许县发生一起命 案,杨姓官吏竞怀疑是陈实所为,捕他人狱,严刑拷打。后来,陈实做了 颍川郡督邮,竞暗中托许县县令,提拔那个杨姓官吏。 陈实以德报怨的做法令人叹服,可他的家人却十分不情愿,责怪他说 : “你当年蒙冤*屈,不报复他已很难得了,凭什么还要暗助他呢?你 是个聪明人,这事做得也太糊涂了!” 陈实开导他们说: “我毕生追求君子风范,若是和他一般见识,岂不是和俗人无异?再 说,他也是一时之失,我为什么不能原谅他呢?” 许县县令敬佩陈实的为人,便将此事对杨姓官吏如实说了。杨姓官吏 羞愧难当,亲自上门向陈实赔罪说: “我听说古时的圣人不言不辩,却能让天下人归心仰视,大人就是这 样的圣人啊!我自视聪明机智,和大人相比,我方知自己是多么的愚不可 及啊!” 陈实先时贫穷潦倒,征召做官之后,有人见他依然贫穷,便嘲笑他说 : “你见识广博,却不知富家之计,可见你是浪得虚名了。大丈夫应以 贫穷为耻。难道你就甘*贫穷,无计可施吗?” 陈实一笑置之,从不反驳。陈实的友人见之生怪,陈实却说: “若为钱财而辱没了我的名声、德行,这才是*大的不智啊!因财而 死、因贪而亡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当初不是都自以为得计吗?这*不是智 者所干的事啊!” 中常侍侯览其时势大,他私嘱颍川郡太守高伦任用他的亲信为吏,高 伦安排那人做了文学掾。陈实就此对高伦说: “侯览势大,太守不敢得罪他,可此人实不堪任用,太守另行荐举他 吧。” 高伦便让那人做了其他官职。至高伦离任之时,高伦才对众人说: “陈君让我另行安置侯常侍的私人,人们都责怪陈君举人不当,对他 心存蔑视,可这都是因我畏惧权贵所造成的。陈君揽下如此过失,从不说 明,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才是古之君子风范呀。” 人们知晓真相,对陈实便多了十分钦敬。有人埋怨他不早作辩言,陈 实说: “我诚实对人,自不屑用什么巧言机智,事情总有明了的**,我又 何必多此一举?” 陈实在太邱县县令任上,清静无为,少有创见,他为此解释说: “身为父母官,重在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旨在让人们安居乐业,我若 为一己之私,徒逞聪明,百姓当*苦了。” 官吏苦于百姓打官司告状,于是有人建议陈实明文禁止。陈实厉声痛 斥,大声说: “无有冤屈。百姓比官吏*怕打官司告状,如果我们自作聪明加以禁 止,当是为官者*大的失职了。此言荒谬*伦,再言必加以重惩。” 陈实在任期间,竞没有一个打官司告状的。不了解实情的人向他讨取 此中玄机,陈实只一笑说: “没有玄机,就是*大的玄机啊!” 沛国相征收赋税违反了法令,陈实劝阻无果,就解下官印而去。有人 劝他慎重,陈实苦笑一声说: “我不居此官,自少了此中烦恼,若是媚上亏心,纵是再多思虑又有 何用?” 朝廷逮捕*人,陈实也在其中,别人唯恐逃避不及,陈实主动投案, 被囚在狱中。有人怪他以身涉险,陈实回答: “智计有时是全然无用的东西,为何人们总是一味依附它呢?时逢乱 世,君子罕有,如果我不进监狱,众人就没有了依靠,我是不想让人们失 望啊!” 陈实的为人举止,时人多有不解之处。灵帝初年,中常侍张让的父亲 死了,送回老家颍川安葬时,当地的知名士人只有陈实前去吊唁。人们怪 他不避嫌疑,有失士人风范,陈实反驳说: “我没有你们想得那样多,张让之父乃是故人,死人事大,略表哀思 也算人情,何须搞得太复杂呢?” 张让为此对陈实心存感激,后来朝廷又要诛杀*人,张让便对他多有 保护,使他免*其难。 陈实八十四岁去世,朝廷派使者吊丧,赴丧的有三万人之多。大将* 何进感叹说: “陈实以不谋为谋,感召天下人心,他才是真正的智者啊!”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