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80
折扣购买: CIO大视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下一代产业革命之管理新思维丛书
ISBN: 9787115444776
田野,中国人民大学**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合作。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和《**的选择:**制度、**政治与**自主性》。曾获全国**博士论文提名奖、第十一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第十八届安子介**贸易研究奖,并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由探测、预报、 服务三个部分构成。 探测业务主要是采集或获取自然界所有与气象状 态有关的信息,以用于气象预报业务。因此,探测业 务是服务于气象预报业务的,其业务工作由探测系统 完成。探测系统以传感器工作所在的空间位置进行分 类,可分为地基、空基和天基三部分。其中,地基观 测系统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或直接架设在地 球表面的观测系统,如各类地面观测站。空基探测主 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以上,但是在大气层以内 的观测系统,如无线电探空、飞机探测等。天基观测 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观测系统,主要是 指气象卫星。 气象预报主要分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两部分。 其中,天气预报又分为短时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 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是指1个小时以内的 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是指数小时到**之内的天 气预报。中期天气是指数天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则 分为月季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测。 月季气候预测是指一个月到一个季度的气候预测。季 度气候预测是指几个月到一年的气候预测。长期气候 预测是指时间跨度在10年左右的气候预测。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其硬实力无疑体现在气象预 报的准确率上。而其软实力则有很多,包括气象工作 服务的效果,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创新能力, 应变能力,敏捷程度等。综上所述,气象业务是典型 的信息业务,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业务系统。 1.1.2气象信息化概述 1.气象信息化阶段性特征 就发展态势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气象信息化 发展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快速发展、高速发 展四个时期,目前正在步入创新发展时期。从气象信 息化建设内容的特征分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 的气象信息化发展实际上经历了20世纪的资源建设阶 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技术应用阶段。 资源建设阶段(1949—1999年)。这一时期由于 公共基础设施(如通信、计算等方面)无法满足气象 业务正常运行所需达到的标准,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特 征是不断引进**的信息技术和陆续列装信息技术设 施,以满足气象业务在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 等方面对传感、通信、计算、存储等基础信息技术资 源的需求。这一阶段是IT资源由稀缺状态向满足基本 需求的温饱状态过渡的阶段。 技术应用阶段(2000—2014年)。到2000年,气 象部门基本解决了以通信、计算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 IT资源稀缺问题。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级单位的应 用实践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波及业务、科研和管理 工作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地理 信息系统、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逐步深入融 合的现象*趋显著,各级单位自身业务能力得到** 提高。 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从无纸化办公逐步转向过 程的系统化和流程的规范化。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是 信息技术与气象部门业务、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工 作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各种业务系统纷 纷涌现,并广泛代替了原有的传统业务工作环境,大 范围拓展了气象部门的业务。 P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