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七天/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

广州七天/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
作者: (英)约翰·亨利·格雷|总主编:(美)李国庆|译者:(美)李国庆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广州七天/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
ISBN: 9787218138879

作者简介

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1823—1890)。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868年来华传教,任香港首任会吏长,直到1890年去世。在此期间,他曾任广州沙面天主教堂的主持牧师,也就是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牧师。他有一位中文老师,因此习得不少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会说一些汉语和粤语。他在广州生活多年,对广州风土人情较为熟悉,187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漫步广州城》(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的游记,翻译出版时名为《广州七天》。 译者:李国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级,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硕士和图书信息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文学、文献学、图书馆学、中西交流史均有涉猎。《遗落在西方广州记忆》丛书主编。 邓赛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现任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馆员。

内容简介

守夜人会驻守在街道的瞭望塔上,防范盗匪和火灾并发出警报。每个更夫都配有一个小木槌和一个梆子,用以报时和报警。发现小偷或火灾时,他会不断用力敲击梆子,给驻守在附近瞭望塔上的守夜人发警报。 槟榔是中国传统家庭在新年里招待朋友和客人的食品。在这种时候,槟榔常常会被切成小片,状似铜钱,称为发饼。 广州的每个茶栈都会雇用许多这样的炒茶工人。经过翻炒,茶叶会变得柔韧,然后马上装进小麻布袋,每个口袋装满扎紧之后就像个大橄榄球。麻布袋会被放在地上,工人们用脚来回搓动。经过这道工序,口袋里的茶叶会变成“茶球”。 在贡院考试期间,每名考生可以领到4两熟猪肉、4两火腿、6两咸鱼、粥、4个月饼、1份米饭、1个咸蛋以及少量腌菜。 老女人院有240间平房,里面住着340个年老的妇人。这些年老妇人的生活费来自4.2万两银子的利息。 这个慈善机构有一些房屋、土地,被管理者出租给别人,因而每年能收入2400两银子。 《广州七天》:一部漫步羊城的全景式晚清游记。 这是一本19世纪中后期的广州旅游指南,书中详细描述如何在7天内分片区游遍广州。 若单纯看成游记又小看了这本书,这本游记并不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记录,绝非简单古迹凭吊、世俗民情,而是旁证博引、古今穿插,赋予无生命的风景以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意蕴,作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学术视野。记述了一些中国人习惯上或历史上不大触及的话题,如刑场行刑、父母弃婴、妇人殉夫,也触及一些不大被关注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观察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参考价值,他的视野也展现了一名学者牧师的博识与关怀。 看完格雷先生的《广州七天》是不是意犹未尽?格雷先生在广州沙面的家是什么画风?他和夫人在走街串巷中有些什么趣事? 格雷夫人1877年随丈夫从英国来到广州,在广州居住的14个月期间,格雷夫人坚持写信描述她在广州的见闻和感想,给家乡的妈妈和其他有兴趣的亲友传阅。这种带有游记性质的信她一共写了44封,回英国后于1880年,取名为《在广州的十四个月》(Fourteen Months in Canton),增加了一篇自序,结集出版。翻译出版时名为《广州来信》。她不但以文字记录,而且绘制了一幅幅有趣的图画,为我们留下了19世纪末广州社会生活的活泼直观的可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