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
作者: (英)乔治·斯当东|译者:钱丽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42.40
折扣购买: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
ISBN: 9787121275708

作者简介

乔治·伦纳德·斯当东(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st Baronet;1737年4月10日-1801年1月14日),第一代斯当东从男爵,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受雇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出生在爱尔兰的戈尔韦郡。后在法国图卢兹的耶稣会学校就读,并于1758年获得医学博士的学位。后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医药学校。1790年获得牛津大学民法学博士学位。1787年2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商业国家,商人的利益和 活动与政府休戚相关,并在许多方面影响政府的政策 措施。因此,英国派使节团前往中国访问,毋庸讳言 是为了拓展其商业影响。事实上,自中英两国间开始 贸易往来,英国在中国的地位处境一直不佳,欧洲其 他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境遇都远胜于英国商人。 两个世纪以前,在葡萄牙的全盛时代,葡萄牙人 就开始到中国沿海一带经商。因往来关系良好,他们 在中国的最南端获得了一个安全港口来建立商埠,并 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近年来,虽然葡萄牙的势力逐 渐衰微,所享受的特殊待遇日益减少,但总体而言, 葡萄牙和中国的关系相较其他欧洲国家还是更亲近一 些。 十七世纪中叶,郑成功的舰队侵扰中国的东海岸 ,荷兰人帮助中国平息了叛乱,因此中国政府对荷兰 怀有好感。满州鞑靼族的第一任皇帝曾邀请荷兰人访 问北京。因为清朝在科学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康熙大 帝继位后,对精通科技的外国人士颇为优待,很多人 被委以重任,有些人还被授权代办政治外交事宜。这 些人大都属于不同的罗马天主教教派,因为对宗教的 热忱而被派到远地传教。他们到了中国后,尽管宗教 信仰不同,但因为他们的知识才能,和高尚守礼、谦 恭无私的态度,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们不但争取到 皈依他们宗教信仰的信徒,也为他们的国家在中国人 心中赢得了良好印象。因为个人感情和爱国情怀,他 们后来也开始为本国在华商人的利益服务。 历代英王一向鼓励和支持商人从事对外贸易活动 ,但是英国在中国的商贸进展比较缓慢,英国人在中 国不受尊重,贸易活动也得不到保护。 据英国商业史记载,“十六世纪以来,伊丽莎白 女王准备颁给英国商人特许执照,准许他们到中国进 行贸易往来。女王曾派约翰·米尔登霍尔从君士坦丁 堡到莫卧儿王庭为英国商人请求便利,其间西班牙和 葡萄牙教士们百般阻挠,数年后方才获得成功。”据 记载,这位贤明的女王曾向中国皇帝写了极为有力的 推荐书,信件委托当时开往中国的远航队转交,但因 为远航队的船只在海上遇险,信件未能送达。自那以 后,英国就未再尝试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而中华帝 国的商业就被葡萄牙所独占。1634年,英王查理一世 也颁给英国商人准许他们到东印度群岛进行贸易往来 的执照。这些商人和葡萄牙的果阿总督达成了协议, 获得在中国以及葡萄牙人居住的印度地区进行自由商 业交易。 根据这项协议,英国商人在温德尔船长指挥下, 带着给葡萄牙澳门总督的介绍信,浩浩荡荡地前往中 国,满心以为葡萄牙人可以帮助他们到广州进行贸易 交往。但那次航行记录显示,“澳门总督来到英国商 船上说:如果船只准备在澳门进行修整,他可以帮助 ;但如果英国人想和中国进行贸易,就不太可能;因 为中国方面不允许,而且葡萄牙目前在中国的状况也 非常艰难。听闻此言,英国人仍决心探寻到广州的水 路。他们准备了一艘驳船和一艘帆船,共五十多人, 经过两天的航程到达广州口外。中国把那里视作禁区 ,专为停泊中国的商船和军舰用,不允许外人窥视. 严禁外来船只开驶进去。葡萄牙和中国间的贸易往来 只能用小船通过弯曲狭浅的海峡开到临近广州的小岛 上进行。清晨,驳船正在等候适宜的风向和海潮以便 进港时,发现了一条中国渔船。驳船追上了渔船,希 望能找到一个翻译或者领航人,可却一无所获,只好 放他们走。第二次又追上了一条渔船,但还是没能获 得所需要的帮助。这样耽搁了几天之后,一条中国小 船忽然开到英国帆船前,向英国人做手势,表示可以 带他们到广州去见中国官吏。帆船跟着中国小船开到 一个荒废的堡垒附近,迎面遇上一队二十艘从广州开 来的中国船。他们很礼貌地叫英国船抛锚。英国船马 上停下来,约翰·孟特尼和托马斯·罗宾逊走到中国 船上,那里有几个葡萄牙籍的黑人逃犯为中国人做翻 译。 “一开始,中国人非常粗暴地质问英国人为什么 开往广州,领航人是谁,还要到英国船上搜查看有无 夹带私货。托马斯·罗宾逊回答:他们是从欧洲来的 ,希望能像澳门居民那样合法地在中国进行自由贸易 并缴纳相应税款,他们没有领航人员,船上每个人都 精通航海技术等等。中国人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最 后决定派一条小船将卡特船长、约翰·孟特尼及托马 斯·罗宾逊送到广州。与此同时,明令英方帆船停在 原处,不得再向前开进。中国船虽然全副武装,但看 上去不敢向英国船开火。当晚,卡特船长一行三人登 上一艘三十吨的中国小船开往广州,准备向中国总督 呈递恳请通商的请求书。第二天,当他们距离广州只 有五英里的时候,广州方面似乎有些畏惧,客气地要 求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船上,答应可以发给他们贸易 执照,但必须开回澳门等候。卡特船长等既已知晓通 往广州的水道,同时又担心长时间离开,船员会心生 不安,于是表示同意。见卡特船长不会袭击他们,中 国人马上翻脸,推翻前议,拒绝英国方面的请求。当 天晚些时候中国官员来到英方帆船上,卡特船长等又 把英国方面的请求恳切地重述一番。最后中方表示英 国船必须先开出广州口外,然后再谈其他。于是,英 国船又开回荒废的堡垒附近,同中国官员继续谈判。 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