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9.3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ISBN: 9787302329534
刘永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绘画教学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兵器、车舆马具、仪仗仪典方面的考古复原研究。
世界各地最早出现的车都是独辅车,这已经由一 系列中、外考古发现所证实。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辕也”,既然已先 称辅,何必又再称辕呢?对此《辞海》引朱骏声《说 文通训定声·孚部》中的说法做进一步解释:“按, 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 者谓之辅,故亦日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朱骏声是清道光时人,他在写书时可能还不知道 东汉的一些大马车,双辕比独□还耍“穹隆而高”。 所以孙机先生在《中国古独辅马车的结构》一文中作 了新的定义:“马车称辅,牛车称辕;单根称□,两 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 总之,这是作用相同的部件的两种不同称呼,本 书以后涉及这一问题时就采用孙机先生的定义。 中国古代崇尚厚葬。远在石器时代已形成在墓穴 中随葬劳动工具、装饰品、陶器、家畜和粮食等生产 生活用品的风俗。商代以后,奴隶主贵族出于强化王 权的政治需要,存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 思想支配下,不仅随葬大批昂贵的青铜器,还普遍以 大量奴隶、牲畜为殉葬品,有商一代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厚葬高峰期。西周时期厚葬之风依然如故,虽然 青铜器、奴隶等殉葬品的数量有所减少;战国时期更 以木俑、陶俑替代奴隶。以陶器取代部分青铜器,然 而一些王侯之墓仍然使用数目惊人的动物、珍稀工艺 品和纺织品作陪葬,靡费之风在社会上层依旧盛行。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车舆马具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来源 于发掘出的车马坑。车马坑是帝王陵墓的随葬墓,埋 的是帝王生前使用的车与拉车的马,商周时期还经常 一同埋葬驾驭马车的奴隶。这种墓大都没有墓室和棺 木,一般只在坑底和坑面上用草席铺、盖后直接填土 ,随葬的人和马大都是被处死后下葬的,人土时依照 生前所处的位置在车旁安放好,所以数千年后的今天 重见天日时。我们仍可以根据遗骨、腐朽物的痕迹和 金属物品来分辨、≠Ⅱ断出车的结构与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发掘了六座商代车马坑以后,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进一步的探查工作只能中止。 从1953年开始,在攻克了车马坑发掘的剥剔技术 难关的基础上,六十多年来陆续于河南安阳等地发掘 出商代车马坑二十几座,在北京琉璃河等地发掘出西 周车马坑近20座。在山两太原等地发掘出春秋战国的 车马坑十几座,近年来仍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些车马 坑中除一部分由于被盗掘或其他因素的破坏,留存的 遗迹遗物少而凌乱外,大都保存得十分完整。现在, 有的经过处理已整体搬迁至室内收藏保护,有的就地 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成功发掘的车马坑遗迹和出土 的实物,十分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期独辅车的 面貌。 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史上发掘的第一座车马坑是 1935年春在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东区七组“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