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航天/给孩子面向未来的科学课

逐梦航天/给孩子面向未来的科学课
作者: 编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出版社: 福建少儿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6.50
折扣购买: 逐梦航天/给孩子面向未来的科学课
ISBN: 9787539584454

作者简介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协主管,是面向全国青少年的科普图文月刊。2014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进行改版,成功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转型,搭建了《知识就是力量》融媒体平台,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炬,传播最新科学知识的窗口,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推进科普信息化的先锋和培养集聚科普人才的基地,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内容简介

画“谈”人类航天梦 导语:飞行,是人类亘古的梦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个梦想照进现实,也如影随形地诞生出一部“航天文化史”。它既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讴歌,也是对科学理性精神的颂扬,更是对航天人无私奉献的赞美。让我们跟随艺术家的画笔,一起回顾人类航天史的曲折进程。 神话中的科技雏形 科学是从神话、宗教、炼金术、占星术、幻想和游戏等其他文化中脱颖而出的罕见而高精尖的文化。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 19 世纪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的科学幻想,再到美国 20 世纪中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这一切都体现了航天文化从神话、幻想到科技实现的历史演变。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钱学森肖像》这幅作品纪念了 20 世纪中叶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进行科学研究,最终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火箭的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人类的航天文化可以说是航天科技的基础,这一点从各个航天大国对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的命名上可见一斑。如中国航天科技工程系列的名称有“嫦娥”“天问”“天宫”“织女”“神舟”“北斗”等,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美国航空航天局“阿波罗”登月系列中的“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与预言之神;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火箭以古希腊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命名,她帮助深爱的雅典王子塞休斯逃出魔鬼把守的迷宫,一起奔向自由,如今“阿丽亚娜”成为现代火箭的名字,以冲向太空而举世闻名。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奔月,中国“嫦娥”工程系列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完成对接。可见,中国众多航天科技工程系列都蕴含着从神话幻想到科技实现的文化进步历程。 从模拟鸟类到冲上云霄 中国春秋时期就有人试图制造能飞的木鸟,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关于飞翔的尝试。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意 大 利 艺 术 家达·芬奇试图模仿鸟类的飞行机理,制造出扑翼机——这是人类想利用空气作为介质实现飞行目标的重大试验。虽然扑翼机运用了仿生学原理,但由于自身过重,并不能像鸟儿一样完成飞行。 1883 年,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20 世纪 60 年代初,加加林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是首位乘坐宇宙飞船看到地球全貌的人,他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美好愿望。就在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不久,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 102 名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还给”中国的厚礼——两枚 P-1 近程地对地导弹。因为在史书上记载着,大约在 200 年前,火箭故乡——中国的皇帝康熙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 多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回送给了中国。这成为中国科学家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火箭的学习样板。 【一卷话推荐】启蒙从超一线前沿科技起步!改变未来的不是前沿科技,而是从小接受科技启蒙的孩子。 ▲ 数十名权威航天专家精心打磨,为专业性保驾护航。 ▲ 全方位解析航天科技,揭开大国航天工程的神秘面纱。 ▲ 贴近少儿阅读习惯,深奥知识轻松学,助力孩子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