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的智慧(韩非子一日一语)/读典国学一日一语

博弈的智慧(韩非子一日一语)/读典国学一日一语
作者: 梁一群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博弈的智慧(韩非子一日一语)/读典国学一日一语
ISBN: 9787533932343

作者简介

梁一群 1954年生于浙江镇海,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共宁波市委*校研究员,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著有《读(孙子>开智慧》、《张良》等。

内容简介

一部《韩非子》,说的无非“主道”。何谓“主道”!。就是做一个合 格的君主之道,用现在的术语来说,也即**之道、领导艺术之道。不过有 一点要搞清,现在的**,大多是凡人来担任,并没有什么神圣不可冒犯的 **权力。而韩非所说的,则是那个时代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君王。 探讨某一事物的本原,从把握事物的根本处着手,来理清所有一切随之 而来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试试做的事情。科学也许正是因 此而得以确立的,我们可以在不同学科中看到这种努力。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万事万物的本原(它表现为万世不变的规律),称之 为“道”。“道”是*平常却又*神秘的,因此虽然周行在我们身边,却又 不为常人所知。此“道”不同于那种可以证伪的“科学”,“道”是一旦掌 握就可以世代*用不尽的,根本不存在证伪问题。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如 果你自以为掌握了“道”,而且把它诠释到一般人都能懂的程度,那就是证 明你根本就离它远着呢!韩非他到底对此掌握了多少!这就是《韩非子》一 书所欲告诉我们的事情。 把世界上种种事物所由此产生的原因,一一往前推溯,我们就会到达一 个极其微妙难辨的境地。那种境地,古人以为是极虚极静的,一般人难以窥 得。相传,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就曾为我们揭开过那里的一层帷幕。 老子曾经要求“致虚极,守静笃”。把“致虚”与“守静”的功夫做到 **,据说这样天下万物纷纭的根本也就被抓住了。老子要求保持赤子之心 ,即“复归于婴儿”,恢复原来的清静,就可以看出万物的运动,无不趋归 于它们的根本。如此,一个人就在胸中含有整个宇宙的运动,就会坦然从容 至极,就会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天地运行之“道”。我不知道古代那些探溯尼 罗河源头的人一旦见到河源的时候,心情究竟是如何。我猜想,大概也与老 子所说的那种情形有些仿佛了。 当然,老子是在*精微*抽象的层次上,他恐怕不会有探溯河源者的喜 悦,却有着*深*广的恬和从容。 《韩非子》是承袭了《老子》的,当然,他也有发展。例如,他总不至 于去搞“致虚极,守静笃”了。他以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就是 不*任何成见束缚,也不*任何假象欺骗。他又说:“不离位*静。”以虚 料实,以静制动,这就成为了中国后来特有的思维路子。这条路,是《老子 》开创的,《韩非子》则把它引到研究“君主之道”上来,成为中国后来帝 王之学的深层思维模式。 从前,也有人把韩非他们这一派叫做“形名之学”,例如清代的袁枚在 他的心《随园随笔》中就说道:“申韩形名之学,其法在审合形名。”“申 韩”是申不害、韩非两人合称,他们同属后来称为“法家”的那个学派。 “形名之学”,诚如袁枚所说,其主张在于“审合形名”。何谓“审合 形名”!就是首先让臣下把想要讲的话都讲出来,如果你想干什么,也让你 先干起来。既有话要讲,必然有你的那一套概念要阐发,而且还要有逻辑, 能够自圆其说;你那番话,可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其针对性的,总之是针 对某些事情来讲。所谓“形名参同”,就是把你所做的事功(形),与你所阐 发的概念(名),加以参验对比,看看是否相符。 韩非的意思,就是当君主的不要先急着去说什么做什么,否则就是让臣 下看到了你的意思,了解了你的好恶,就等于诱导臣下纷纷附和你,来投你 所好,结果你就看似英明正确,看似*人拥戴,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人 蒙蔽、*人暗中挟制,早已不知不觉趋于自覆之道了。韩非这一说,*早来 自申不害。“形名参同”这一说法,是《韩非子》中所说“君主之道”的要 点。 韩非的意思是,君主切不可随便表露自己的想法,否则臣子就会隐藏自 己的真知灼见而曲意逢迎你。什么是“表异”!就是表里不一,其实只是来 投你所好,这是很危险的事。 秦始皇可能是**个对韩非学说大加赞赏之人。据说他读到韩非的文章 ,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韩非说到了他心 坎上。韩非的学说,为何在他那个时代有如此吸引力!这又要从他那个时代 说起了。 战国时期,承袭的是春秋时期以来的乱局。而春秋时期的乱局,是由于 西周那一套礼乐制度失灵,西周封建制度因此崩溃引起的。西周的封建制度 ,是当初为了屏维周王室而采用“封土地、建诸侯”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所 封诸侯,大多是王室支派,外加部分辅佐王室的势力。当时的意思,是想以 王室居中央,辐射四方,形成枝节相连、盘根错节而牢不可拔的整个政治系 统。这个系统的“软件”,是礼乐制度,其核心是宗法观念。 礼乐制度,当然也讲刑罚,就是**镇压工具,但那是对付异己者的, 而在内部则要讲仁爱。礼乐制度一垮,各国朝廷内部也就不讲仁爱,失去了 思想统一,人的行为规范就乱了起来,只有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在起作用了, 天下就不太平。为拨乱反正,韩非搞出个“形名参同”来,这如何不教秦始 皇大感欣喜!P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