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2 4第2版)
ISBN: 9787301242162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 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 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 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 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 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 月光。记不清都是在 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 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 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 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 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 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这样想过之后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 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 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 觉得轻松一点?并且 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 瞬间就能完全想透 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 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 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 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 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 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 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 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 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 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 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 ,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 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 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 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 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 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 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 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 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 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 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 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 部情感和意蕴。所以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 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 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 亲。她知道我心里的 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 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 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 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 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 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 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 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 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 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 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 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 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 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 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 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 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 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 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 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 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 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 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 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 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 求。现在我可以断定, 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 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 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 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 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 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 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 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 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 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 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 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 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 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 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 子,这是她惟一的儿 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 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 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 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 的儿子终于能找 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P205-206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 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 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 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 的儿子终于能找 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P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