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1.80
折扣购买: 国宝传奇(张伯驹)
ISBN: 9787209107129
荣宏君,青年画家,文化学者,1973年生于山东。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后又师随**画家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承当代**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文化史的研究。 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徐悲鸿与刘海粟》、《文博大家史树青》、《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张伯驹,1**8年2月12*出生于河南项城。张家 祖上向来看重对子女的读书教育,尤其是到了张伯驹 的祖父张瑞桢这一代,张家在项城已是**有声望的 读书人家了。张瑞桢是清朝光绪时期的举人,他有两 个儿子,大儿子叫张镇芳。张镇芳生于1 8 63年,他 自幼好读诗书,22岁参加乡试,高中解元,也就是举 人**名;29岁进京赶考,又中进士,然后就留在北 京户部做官。张瑞桢的二儿子张锦芳也是前清秀才, 曾任过度支部郎中。这张家一门都享有功名,可真正 称得上钟鸣鼎食之家。张锦芳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就 是张伯驹。老大张镇芳虽然在官场春风得意,一路加 官封爵,但多年来,却有一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 惑和遗憾,甚至有点说不出口,到底是件什么事呢? 原来,张镇芳早已年过四十,却膝下没有子女, 连娶了几房姨太太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大家知道, 在宗法社会里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呢 ?张镇芳的万贯家财不能没有人继承呀!于是,在族人 的主持下,张锦芳就把自己的长子张伯驹过继给了大 哥张镇芳。少年张伯驹也因为这次人生变故,**改 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张镇芳特别喜欢这个过继过来的儿子,他把年仅 7岁的张伯驹带到了自己做官的天津,给他专门聘请 私塾老师重点培养。张伯驹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他8岁上私塾,9岁就能作诗,被私塾先生称赞为神 童,并认为稍加培养,将来必成**栋梁。光绪时期 的进士、老翰林王新桢**赞赏少年张伯驹的诗才, 夸赞他: 英年挺出,直欲过前人。若《从*行》《天上谣 》 等作,激昂慷慨,魄力沈雄,有倚天拔地之慨。 王新桢《丽泽社诸家诗·序》 虽然,张伯驹的这些诗作没能流传下来,但王新 桢的这段评语至少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少年张伯驹在 诗词创作上的潜能。 辛亥革命这一年,14岁的张伯驹又进入新学书院 接*新式教育,他除了学习国文、数学等一些规定课 程外,还熟读了《楚辞》《宋元名家诗》。20岁后又 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一本《古文观止》 *是倒背如流,这为他一生爱好诗词、古文、文物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少年张伯驹得到了 极好的国学教育,他9岁能诗,人称神童。尤其是在 诗词创作上,张伯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概括总 结自己的诗词创作心得,张伯驹说: 写词不过是心灵之所托,随其自然,有感而发, 与天地为友,以风月为家。 张伯驹文思敏捷,典章制度烂熟于心,不论出游 还是茶余饭后,诗词佳作往往是脱口而出。他的诗词 题材广泛,无论交友唱酬、感怀人生、忧国忧民,还 是春花秋月,都能用诗词表达出来,而且妙趣天成, 情深意笃。 张伯驹9岁开始写诗,一直到去世前**,他躺 在病*上,还给远在**的好友、**画家张大干写 诗、填词各一首,他在诗中写道: 别后瞬经四十年,沧波急注换桑田。 画图常看江山好,风物空过岁月圆。 一病翻知思往事,余情未可了前缘。 还期早息阋墙梦,莫负人生大自然。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