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ISBN: 9787020151325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一、背着画轴奔往各地 我文学的车在“新时期”的大道上一路轰鸣地开下来 ,我已经把我这个时期(八十年代)的心灵历程写进前边 的一本书——《激流中》了。 可是,进入了九十年代,好像一下子出了什么毛病。 虽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我心里却没有了方向盘,多年来 头一次感觉我的目标变得含混。我是个“读者感”很强的 人,我忽然不知道怎么再与我的读者交谈了。原先那些“ 信心满满”的写作计划都失去了原动力。一片空茫之中略 带一点恐慌。这时,我有了画画的念头。好像画画是我可 以抓住的一个把手。我要离开文学?不知道。反正王蒙和 刘心武也都已经埋头于“红学”了。张贤亮*是走火入魔 下海经商了。他居然印了一张名片,上边写着“银川绿化 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还花了两千块钱买了一个进口 的**公文包,春风得意地夹在胳膊里,开会时请假去王 府饭店与港商谈生意。那时我认识的不少作家、记者、教 授都纷纷忙着下海。记得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位在一家主 流媒体工作的笔杆挺强的记者来看我,他已经下海经商。 他笑着问我:“写作还有用吗?” 我**次听到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也**次不知怎么回答。 就这样,我重新拿起画笔开始画画。 1990年我应邀在科隆大学演讲。有个德国学生问我: “冯骥才,听说你画画了,是不是写不下去,去画画了? ” 我笑着说:“你的问题已经包含着答案,为什么还问 我?” 1990年春天,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非画家》,我 说: 近*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 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事,并度过十五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 “**”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 入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困难? 我这段话只是为自己放下写作而画画找理由而已。 可是我写作前那段长长的绘画生涯是埋在暗淡的青年 时代里的,没人知道;世人知我,皆缘自文学。何况整个 八十年代我都给了文学,甚至没有动过画笔,谁也没见过 我的画是什么模样。因此一些人听说我画画,都摇头说我 “不务正业”。 倘若这只是在绘画里寻找一些心灵的慰藉,很快也就 会过去。**不曾料到的是,此次笔墨触到纸上,竟然生 出全然不同的景象。我习画从两宋入手,画画用的是地道 的宋人笔法。特别是“刘李马夏”,中锋勾线,斧劈皴法 ,讲究技巧与功力,而且属于十分具象的山水——这些我 在前边的书中都写过。这次不同了。笔墨落到纸上,一切 竟然全变了,它不再是技术,好像变成一种语言,可以随 心所欲地抒发出我的心境、情感、思绪与想象。是不是我 作画的动机也与以前不同了?比如我心存愤懑就画出一丛 大火,忽有**便放笔于长风巨浪;若是一种忧郁或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