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人间一格
ISBN: 9787544793643
格子,80尾作家,山东人,在爱的包围中听鬼故事长大。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作者明白您不会小瞧处女作。
你是我的自由 (后记) 写作者的身体像一个容器,有人无穷无尽地输出,仿佛生下来肚子里便装满文字,甚至说不定已装订成册。有人无穷无尽地输入,到生命结束为止都不曾写出一行理想的文字,也不曾写出一本完整的书。王国维把前者称作“主观之诗人”,认为这等人“不必多阅世”。后者没有人理会过,湮没在人类闪耀的星空之外。 十几岁时我便明白,这世上唯一有趣的事情便是写作。不过别当真,那时阳光正好,人生有太多选择,我还动过当科学家的念头,仅仅因为高考前连续十三次物理考了满分。二十多岁时我痴迷于往容器里输入,吃书一般咽下去无数文字,迟迟不知道该如何输出模糊的自我。如今三十多岁了,有件事已再清楚不过,写作可以无限拖延下去,而时光将不负此责。我用来安慰自己的写作偶像,已经从二十九岁才动笔的村上春树,变成了四十四岁才创业的任正非和六十二岁开始到处推销独家炸鸡方案的哈兰德 ? 桑德斯上校。 无需为此走入任何一家书店,随笔肯定会被放在蕞不严肃的书架上,在小说、诗歌、非虚构甚至游记的重压之下苟延残喘。一个作家开始写随笔,往往是创作完一部巨大的小说后,或是经历了人生中难得的重压后,给自己一点喘息空间。写随笔的那天也许心情还算愉悦,但天气想必既不阳光充沛,也不大雨滂沱。它会像随笔一样不好不坏。作家甚至不需要为这次动笔准备一身柔软的睡衣,此时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灵感。它似乎只是作家在用文字侃侃而谈,发泄自己多余而不忍丢弃的情感。在我所受的教育和阅读经历中,这一点近乎共识。如果一个人开始写作时决定选择随笔,他应当是决心在文字的低空中飞过。本书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人。 但我同时还是另外一个人,像其他热爱随笔的人一样,对自己的人生给予了格外关注。我等随笔爱好者,心中全然没有对人类均匀播撒的爱,而是对其中特定的一个人—不妨直说吧,自己—有着浓烈的兴趣。我跟自己相处了数十年,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他,索性便用文字探索一番。这个行为如果看上去很自大,请换个角度想,至少是真诚的,在看清自己之前,绝不假装有资格对人类指指点点。写作世界有无数主题,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贪嗔痴、说不得,统统能在自己身上审视。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家里先后养过的三只黑狗,半亩大的故园,初中同桌,大学下铺,旅途中遇到的老妇人,一次失败的购物,一堆杂乱无序的爱好,一次住院,狂风与大雪,穿越时光的探寻,易碎的情感,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发生的一切,都会在随笔作者这发生。小说作者需要耗尽想象力,非虚构作者需要跑断腿,诗歌作者需要飘在尘世上空,随笔作者却乐得在一个舒适的周六午后打盹,写作与人生一样,休论公平。 真正自大的部分不是写自己(毕竟世上写日记、做手账的人不胜其数,自拍则多如瘟疫),是下定决心把它们捆成一堆售卖出去,默认会有其他人类感兴趣。写小说,哪怕是第一人称,读者也善意地理解你只是为了叙事方便。写非虚构,哪怕自己总在其中闪现,也只是一匹驮着故事前行的马。随笔作者则无处可遁,红着脸拿出写满自己的一沓纸,试图问问逛书店的人手里是否还有零钱。纸换钱,钱换酒。恕我直言,随笔里的故事并不精彩,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看到的世界。比如,走在土路上遇见熟人,是用山东半岛中部的方言大声问候对方,还是用黔西南州山脚下的方言厉喝一句,区别大致如此。要说更多,可能随笔作者更容易痴迷点什么。窗外多了条爬藤本来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在他心里却能翻起滔天巨浪,认为这世界肯定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垂下一抹不容忽略的绿意。说到底,他所记录的是内心不那么寻常的悸动。 正因如此,一天中只有半夜适合写作随笔,夜色微凉,人们沉沉睡去后,才是自我检视之时。人生到了三十来岁,我越来越容易想到故乡。疫情所致,已经两年没回去了,两扇红门把守的老房子在记忆中都有点褪色。在全家人帮助下,我曾为逃离它做足万全准备。十八年寒窗苦读,为自己在北京谋下了落脚点。漫长的岁月里,我用知识和阅历,一点点洗去身上的泥土,却在远方打盹时回到土堆里打了个滚。时间透露的秘密是,每个城市都是我们村。十公里外为北京保护天鹅的人来自姥姥村,三公里外每星期去吃的日料店经理是老家兄弟,城西的两位老乡每隔几星期就得见个面,城南奢侈品店老板跟二姨一个村……不能出京的春节前我们会坐下来喝上一顿,按照山东规矩方方正正坐好(只有爱吃甜的人才适合用甘之如饴形容喜悦),任由山东话暗暗侵蚀京城夜空。这只是表面文章。真正让我感到熟悉的,是游荡在外这些年不管遇上多少人,经过多少风景,似乎都可以放在刘村安置。我能清楚知道自己此刻住在哪里,却说不清笔下的世界到底出没出村。蕞终无论我走到多远,或许是刘村一直跟着变大,而不是自己离开了它。人生行至此时,写下来的东西,都带有浓重的刘村口音。 归根结底,文字是写作者一桩心事重重的旅行。所以尽管这些随笔只是一些碎片,是一次次毫无联系的出行,却也像其他文字一样,像其他旅人一样,在出发时对远方有过期待。这便够了,对人生不可贪婪,要温柔地注视命运赐予的一切。 送这本书出版之前,恰好重新翻阅泰戈尔的《飞鸟集》,发现当年错过了戳破天机的那句话。感恩时间,终于让我这个自大的拖延症患者,在后脑勺出现第一根白发时,触摸到了一丝写作的终极意义。 弓在箭离弦之前喃喃低语— “你是我的自由。” "1. 一个树上的男孩,来自风筝的故乡,在爱的包围中听鬼故事长大。这是他的首部作品。 他是资深记者、知名播客主创、著名节目嘉宾、央视纪录片撰稿人;他说自己是新作者,在充满发现的文字旅程,期待遇见新读者。从“客观之诗人”到“主观之诗人”,他始终是创造者。 2. 中文随笔的一次全新尝试,打开一间“格子”,抵达写作世界的一切主题。 回到经验的初始,呼应随笔的原则与风范,一切主题统统能在自己身上审视。他以新鲜、活力四射、独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将生活与时代清晰有力地捕捉、镶嵌进心灵版图之中。 3. 三十余篇温暖轻逸的故事,一组献给成长的诗意短歌:回溯记忆中日子,眷恋一路所遇之人。 半亩大的故园、哼着情歌的少年玩伴、江城的飞鸟与冬天、“赛博朋克”般的北京胡同、永不回头的背包客……沿着时光的巷道,凝视一切爱与遗憾,美与痴迷,热望与哀伤。 4. 当这代人开始写这代人:童年的小村庄,如影随形在你的大世界。 从小村到大城,他走过的风景,是80、90年一代独有的集体记忆。旧日的影子投在前行的路上,他怀着对自我的诚挚探究与对世界的无限兴趣,步履所至,每一件小事、每一处街景、每一个旅人都栖息在童年的小村庄。在疏离的、流动的水泥丛林依然保有好奇与善意,看四季轮转,满是日常奇趣。 5. 顶级装帧:一本让“世界蕞美的书”设计奖得主朱赢椿“9次心动”的书。梧桐灰压印+漆光黑烫银;随书附精美书签,樱雪纸整版烫透,演绎冰山“灵动沉静”之美。 冰山屹立不倒,因为它有巨大的底座支撑,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将生活背后的巨大沉默省略,文字得以更加有力,言外之趣属于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