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3.50
折扣购买: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机遇挑战和战略路径
ISBN: 978751771340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 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政府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核心价值,崇尚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和专业主义精神,把人才、思想和高质量成果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总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回答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尽管各国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从一般规律看,成功推进现代化,必须建立符合人类进步方向、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创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从共同特征看,各国现代化都经历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转变,和以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变迁。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反映出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 第一,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市场潜在空间大、分工效应高,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理好内外关系更具挑战性;意味着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为一个大问题,实现社会良好治理难度大。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都需要把巨大的人口基数作为重要前提。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要看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与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期盼有距离,要自觉主动地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的问题。要在继续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同发力,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地、逐渐地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 第三,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信仰缺失、精神贫乏、物欲横流等问题,我国要坚决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还要看到,迈上现代化新征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持续增长,也会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第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我国人均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现代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阶段与西方国家快速推进现代化时显著不同,推进现代化面临更强烈、更严格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永续发展的新路,必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守住底线、节约集约、多目标平衡下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五,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可能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当今世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行径危害深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还要看到,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会受到一些国家的打压、遏制。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 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具备显著优势。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全球竞争中创造了竞争新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突出,能够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商业创新模式提供足够赛道和空间;制造业系统性优势突出,能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又能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正在聚合释放;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巩固,“世界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红利显现,资本丰裕度明显改善,要素禀赋优势实现动态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总需求较快释放和升级。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新优势,既是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2 月7 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处理这六对关系,角度不完全一样,需要把握的重点、难点也不完全一样。处理前三对关系,主要靠我们自己的积累和把握;处理后三对关系,要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要根据现代化总体安排和分阶段、分领域的发展目标,设计好总体战略和各项分战略;要根据时和势的变化,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思路新办法,创造新鲜经验。 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 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实现公平,是一大世界性难题。处理得不好,要么损失效率,要么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在创造更高效率的同时,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更好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要实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要适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必须利用好国际循环。但是,国和小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一样,小国发展可以依赖国际市场;大国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历来都以内循环为主体,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内循环越来越重要。2022 年,新加坡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30.0%,而美国仅为27.4%。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发展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循环的同时,必须更多依靠国内大循环、增强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必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必须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好政策和方案储备,及时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三)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了相关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可为探索现代化具体路径和破解现代化建设难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宏伟蓝图变成可执行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现代化的内涵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现代化的路径因时代背景和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现代化新征程恰逢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又面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现代化具有难得机遇,但也不会一马平川。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明晰现代化的内涵,细化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机遇挑战和战略路径》提出现代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科学技术推动的引领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国家治理等领域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新阶段现代化的最大机遇,超大规模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是新阶段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明确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新阶段经济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有其各自的规律,但两者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逻辑关联。农业和农村在地理空间上交叉分布,在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上可高度共享,在发展所需的投入要素上有共同需求,在生态环境上会相互带来正外部效应或负外部效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应遵循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各自的规律采取针对性举措;另一方面也应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各有其规律又相互关联的情况出发,坚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迈向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着重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耦合性,提出要围绕空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人口等耦合点做好统筹谋划、系统布局、协同推进,为两者协调发展创造共同的基础条件、做好并行保障,建立健全两者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是国民经济循环稳定畅通和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大国博弈愈演愈烈等因素影响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分化和重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必须加快提升。《新发展格局与产业链提升战略》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提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提水平”“促升级”,着力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优势领域全球引领能力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产业链综合能力,打造安全可控、开放包容、韧性高效的产业链体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美西方对我进行全方位围堵的背景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当前,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提高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各方科技力量缺乏有效协同,对人才和企业等关键创新要素的不合理束缚仍然较多,成果应用转化的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科技自立自强:体制与政策》提出构建定位清晰、协同合作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满足国家使命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机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和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支持新机制等,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需求、开放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应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最根本的发展动力,这是构建安全可控、富有韧性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有效扩大内需和更好满足内需依然存在难点堵点和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建立供求适配和互动互促的体制机制,以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转向消费驱动》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全领域覆盖、全周期管理、全环节贯通、全要素支撑”为主要特征的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形成“高效匹配、强力激发、加速创新、有序转型”的内需发展新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消费促进政策和制度改革创新,做到供需双侧发力,进一步夯实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制度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经济平台化是数字时代最突出的商业变革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学者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平台经济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前线。大型数字平台企业一边吸引商户入驻平台,另一边吸引用户入驻平台,具有技术创新快、网络效应强、规模经济突出、动态竞争激烈等突出特点,很容易形成“赢者通吃”“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除了挑战既有的市场准入、反垄断、消费者保护等制度外,还带来了数字治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难题。《数字平台的发展与治理》针对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平台经济发展放缓、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担忧,以及平台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从业主体权益保护乏力等议题,提出了有效防范负外部性、促进数字平台良性发展、实现数字平台良好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逐步拓展深化,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可以顺势而为积极稳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需要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有弊。货币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财政货币政策空间都能得到扩展,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会提升,但也可能带来银行、资产泡沫和汇率波动等风险。《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人民币国际化》在深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基础设施的现状、人民币国际环流和离岸市场发展等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加快推进相关改革和政策,重点完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引导和构建人民币环流机制,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性保障,防范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金融风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等的转变,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从“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视角出发,遵循提高资源效率和抢占绿色产业新赛道并举的战略思路,重点研究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路径和关键举措,强调要加快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尽快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核查制度、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政府监管等基础性制度,补齐治理能力短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设健康中国。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由于全生命周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面临不同的健康问题,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政策也应有所不同。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的推进,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建设健康中国,一方面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需要,另一方面必须把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健康中国:全生命周期视角》从人的生育、托幼、教育、就业、养老、临终关怀等全过程健康管理的需要出发,提出了通过全人群融入、全生命周期融入、全方位融入、全政策链条融入,将健康融入经济 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公共政策的具体建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尚有不少深层次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研究破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接服务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端智库。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和创新适应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的决策咨询机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不断提升为中央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同时,在充分全面准确领悟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基本理论训练和真实情况掌握这两项基本功,加快建设合作开放研究平台,深入开展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动力效率变革、站在高收入国家门槛上的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课题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决策咨询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陆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2010 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已经连续出版13 年,累计出书170 余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受到政界、学界、经济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表扬,其中有的图书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奖项。本丛书已经成为许多领导干部和经济工作者的案头必备读物,也是智库业界的知名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