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全两册)
ISBN: 9787516234464
本名陈立勇,湖南郴州人,历史学硕士。自媒体账号“飘雪楼主的历史课”运营人,百家号、今日头条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长沙。 从小喜欢历史,对浩瀚如烟的历史到了痴迷的程度。著有《汉朝那些事儿》(8卷)、《双面帝王:朱元璋》、《隋是唐非》、《楚汉解码:左手项羽,右手刘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大汉史》(3卷)等。
鸿门宴上捉放刘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对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因为整个过程中充满阴谋和凶险,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下面,让我们走进楚汉之争,去详解旷世之局——鸿门宴的前世今生。 饭局之前,作为“特邀嘉宾”的刘邦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张良的指导下做了精心的准备。一方面,他利用“糖衣炮弹”(结为儿女亲家)把项伯搞定了,这样等于在项羽设下的饭局之中拉了个内应,这无疑为他的力挽狂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在赴宴人选上也费了不少神,因为是去别人的地盘赴宴,安全是第一要素,如果能顺利到虎穴潇洒游一回显然是一项技术活,因此,除了在敌人阵营中以“无间道”的方式设下内应外,自己所带的随从人员也相当重要,一句话概括就是少而精。随从人员不宜过多,人 多虽然安全系数加大,但带来的后果是,目标增大,危险系数增大。试想,呼啦啦的一大帮人去别人阵营赴宴,且不说别人招待费神,也容易引起别人关注和怀疑,从而加强防备和警戒,这样一来,成为重点盯防对象的一大群随从无疑羊入虎口,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刘邦显然深谙此道,因此,在选择陪同人员时只用一百骑这样少得可怜的护卫队。人虽然少,但素质要求高,其中包含了刘邦颇为器重的“三剑客”:张良、樊哙和夏侯婴。刘邦这样选择是有讲究的,张良足智多谋,是自己的智囊;樊哙勇猛刚强,勇冠三军,是自己的保镖;而夏侯婴虽然智不及张良,勇不及樊哙,但手上却有绝活,驾马车的技术首屈一指,是自己的“专职司机”。事实证明,刘邦少而精的战术是成功的,正是因为他在赴项羽的大局之前精心布置和打造了“小局”,最终才化危为安。 而项羽却是有恃无恐,作为东道主,他根本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安排,一派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气势,仿佛刘邦在他的眼里就是一只蚂蚁,随手一捏就粉身碎骨了,根本不用费什么心思。非但如此,就连手下的大谋士范增精心打造的“小局”他也不屑一顾,他认为杀鸡焉用宰牛刀,范增这样小心谨慎是吃咸鱼蘸酱油——多此一举。因此,尽管范增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一直在努力设局,又是安排刀斧手,又是准备玉佩,总之,可谓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他的努力因为没有得到主人的认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徒劳。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刘邦知道自己的弱小、项羽的强大,于是选择了扬长避短、另辟蹊径等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战略,最终达到了柳暗花明的目的。 而项羽呢?他只看到了刘邦表面上的脆弱,却没有看到他骨子里的坚强,从而选择了放任自由、漠然置之等高调得不能再高调的战略,最终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够取得胜利。对于局中人来说,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和张良一同入席,至于樊哙,因为入席名额有限,只有先站在门外候着。而此次宴会的主人项羽、范增、项伯三人早已端坐在大厅,静候刘邦的到来。 “在下不知将军大驾入关,未曾远迎,罪过罪过。”刘邦进来后跪在地上主动赔礼道歉。 “何罪之有?”项羽冷哼道。 “我派将守关,只是为了防贼,不想弄巧成拙,该死该死。”刘邦道。 “不知者不罪。”项羽答。 “可惜现在有小人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我承诺,关中的地盘都是您的,我分毫不占。” 刘邦的话归纳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表态。有苦不言苦,有功不居功,有钱不忘本,刘邦这样说的目的是掩盖自己的过失,表达自己的忠心和诚意,取得项羽的信任,缓解当前危急的形势。 伸手不打笑脸人。项羽心中原本藏着在函谷关吃闭门羹的怒火,被刘邦的“柔功”一掺和,一下子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唉,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中伤你啊,不然的话,我又怎么会误解你啊!” 就这样,刘邦三言两语就“搞掂”了项羽,消除了“误会”,可谓口才一流,政治智慧一流。而从项羽的反应和表现来看,他显然与刘邦有很大差距,在政治手段上显得极为幼稚。 “看来真是一场误会。”项羽心中舒了一口气。高兴之余,他马上请刘邦入座,宴席正式开始。 这样一来,饭局显然是一团和气的场面了。 项羽和刘邦都爱杯中物,两人你来我往喝得不亦乐乎。看着两人的亲热劲儿,可急坏了一旁的范增。 范增先前就对项羽突然改变主意这件事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见刘邦已是瓮中之鳖,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宴席上很快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刘邦频频举杯向项羽敬酒,而范增却频频举起身上的玉玦向项羽示意。 “酒”“久”同音。刘邦举起酒杯,就是要和项羽通过杯中物建立长久的感情,以达到保全性命的目的。 “玦”“决”同音。范增举起玉玦,就是要项羽马上下定决心杀死刘邦,以达到快刀斩乱麻的目的。 可惜这时的项羽,眼中只有美酒佳肴,对范增的暗示视而不见。 眼看举玉玦杀刘邦这套方案行不通了,范增当机立断,马上启动第二套方案,找来了项羽的堂弟项庄,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于是,正当项羽和刘邦两人豪饮时,项庄以助剑为乐的名义登场了。 顿时,帐篷内,剑气逼人,直弄得人睁不开眼。说时迟那时快,项庄眼见时机一到,剑光一闪,便朝还在发呆的刘邦身上刺去。电光石火之间,项伯出手了,他完全忘了自己是项羽的亲叔叔,也忘了自己有为项氏家族夺天下的责任和义务。他的脑中,此时只有刘邦许诺的种种好处。 项伯及时挥剑挡住了项庄的致命一击。接下来,场上变成了项氏家族内部人员的比武。项庄和项伯两人使的都是项氏剑法,彼此知根知底,动起手来当真是难分难解。 顿时,宴厅里龙吟虎啸,刀光如雪,剑气如虹…… 这一回合的比拼,项羽没有出招,刘邦没有出招,只有范增一个人在表演,项庄和项伯两个配角在配合。 范增使出的这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似完美无缺,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原因是自己内部人互相抬杠。于是,刘邦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这一回合,刘邦看似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双方是平分秋色,又打成了平局。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很惊险的,特别是刘邦,已成惊弓之鸟。生与死对他来说,只在毫厘之间。 …… ◎《汉朝那些事儿》作者、历史学硕士飘雪楼主汉史力作,幽默再现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人生,好读上瘾! 飘雪楼主专攻汉史多年,笔法纯熟细腻、幽默且犀利,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生动曲折的细节,将主角人物刘邦及刘邦时代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呈现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历史画卷。 ◎重现秦末汉初的历史风云,再现真实而立体的刘邦。 秦朝末年,动乱四起。秦二世不理朝政,宦官赵高当权,民不聊生。继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在刀光剑影中,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争霸巅峰对决,最终刘邦统一天下,创立大汉帝国。本书完整地讲述了秦末汉初的历史风云变幻,以史为鉴,揭示人性的复杂层面,昭示社会发展自然规律、历史规律。 ◎人生四十才起步,汉高祖刘邦的中年逆袭!跟刘邦学习成事之道! 《刘邦传》不只是刘邦的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创业真经。从别人眼中“顽皮逃学"的坏学生,到浪子回头、潜心求学的好学生,到潜心蛰伏的泗水亭长,到顺应时势的反秦英雄,到鸿门宴上的惊险逃脱,到楚汉争霸战胜项羽,开创大汉帝国。刘邦40多岁开始创业,不到十年时间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堪称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广结贤人、知人善任、谋划得当,他的智慧和谋略至今仍然受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成大事者,要会识人、广交友、懂决断、有把控力。当你觉得人生就要止步不前时,不妨告诉自己:有一种成功叫大器晚成,现在的不如意不过是在积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定能有所成! ◎有史有据,有趣有料!看历史书像看小说一样上瘾! 本书以史料为蓝本,用小说体的方式铺陈,以人性的内核出发,讲述刘邦及其时代的人物的。如果没有张良,刘邦能完成统一大业吗?项羽如果重用韩信,历史会不会反转?如果范增没有死,楚汉争霸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当我们像解谜一样去看一本书时,会不断地启发思考,越读越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