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走出天下秩序一一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精)/光启文库
ISBN: 9787100199056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著有《中国的大转型》《儒家文化的困境》《危机中的变革》《反思的年代》《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萧功秦集》《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等专著。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我从三方面谈谈我所理解的儒家的现代意义。 首先,是儒家以仁为本位道德自主性。我个人认为,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是可以分层次的,有作为官方化的纲常礼教意识形态的一面,也还有更深层的、以“求仁得仁”为核心的、作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的一面,这种以仁为本体的儒家人生哲学,仍然对我们有重要价值与吸引力。儒家思想中的“贵在自得”“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其中强调的道德自主性与通过个人修养,来摆脱动物性,以及拒绝媚俗的人生哲学,均能对现代人有所启示。 所谓的“仁”,就是一种内在的良知良德,获得这种仁的人,能在困难环境中,有一种内在的、近乎宗教的精神资源,乐在其中。 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学家缪凤林在他的《中国通史要略》中说过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 儒家重修身成己,充满心身之本能,一切觉民之方,乃从中自然发露于外,其遇虽穷,其心自乐,人间名利,视之漠然,服其教者,往往力争人格,孔子以为人生最大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人莫我知,境遇极穷,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荡之乐,儒教真义,惟此而已。 在我看来,儒家人生哲学中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的善的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心身,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它可使人立足于世界。有了这种精神资源,就可以与恶势力抗争,使他对恶劣的环境也无所忧惧。他就可以始终如宗教信仰者一样,有丰富充沛的精神资源充满其心身,我们中国确实没有欧美与中东民族那种国教,然而,如果我们把儒家看作自己内心的宗教,也许就会获得一种基于数千年祖辈传统精神资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实强调的是,只要一个人有了内在的精神资源,他就可以是个真正的强者。 回首近代思想激荡,力摒陈见出新说,见证近代中国变革脉络 。 1. 本书作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看法,对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戊戌变法,清末变革与立宪、民初政争、五四思想运动等重大历史环节,富有创见,通俗好读。 2. 本书作者萧功秦,为著名历史学家,他的观点新颖而逻辑严谨,语言具有感染力,适合对于近代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3. 本书站在历史的行动者的思想角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行动背后逻辑的分析,阐述了他们行动的缘由。娓娓道来,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段与教科书中不同的中国近代变革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