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精选集(世纪文学经典)(精)

艾青精选集(世纪文学经典)(精)
作者: 艾青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艾青精选集(世纪文学经典)(精)
ISBN: 9787540239473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1] 》,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内容简介

艾青(1910—1996)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 一个地主家里。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经 用过的笔名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在1933年 5月1日出版的《现代》第三卷第一期上,艾青发表了 为后来的评论家所多次引用的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 歌《芦笛》,这是报刊第一次出现艾青这一笔名。从 1934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轰动以后,艾青 基本上就使用这一笔名了。 艾青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在他人生一开始时就发生 了。因为艾青出生时难产,算命先生就说他克父母, 一到四岁他都被寄养在贫苦农民大堰河(大叶荷的谐 音)的家里,一直到五岁才回到自己家里读书,但也 只能叫父母为叔叔、婶婶。这是一个生活上有父母、 精神上无父母的孩子。缺少亲情的少年艾青不知不觉 对大自然和民间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整日画画 ,学习金石,还在篆刻上下过工夫。1925年他考上了 金华省立第七中学,“中学老师第一次出的作文题是 《自修室随笔》,我写了一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 的文学》,反对念文言文”。①省立七中沉闷的学习 空气,使艾青终生对学院派教育持反感态度。但是, 中学生活还是有两件值得纪念的事:一是遇见了在国 画和篆刻上都有很高造诣的恩师张书旗,使他决定学 习绘画;一是得到了一本油印的《唯物史观浅说》, “使我第一次获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念—— 这个观念终于和我的命运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一生的 悲欢离台”。②1928年,艾青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 开始沉迷于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和《父与子 》等,他由此出发,渐渐地体悟到了一种宽泛的人类 之爱的精神。 1929年春,艾青自费去法国学画,巴黎的三年是 “精神上自由,生活上贫穷”的三年。诗人上午干活 ,下午学画,贫穷使他过着一种半流浪式的生活,但 自由使他认识了终生影响自己创作的现代主义诗人阿 波里内尔、凡尔哈伦和兰波,还有马雅可夫斯基和叶 赛宁。作为一个弱国子民,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无处不 在的悲哀和耻辱,就是在这里,诗人的爱国主义意识 萌生了。他参加了“世界反帝大同盟”东方部成立大 会,并写下了他的处女作《会合》③,这首诗奠定了 诗人一生创作的主旋律:为时代、为民族、为受压迫 的人们而歌唱。 1932年春+诗人回国,不久即参加了“左联”美 术家协会,并与江丰、力扬等画家组成“春地画会” ,发行美术画报并举办画展。这些活动引起了法租界 巡捕房的注意,他被捕入狱并以危害民国罪等罪名被 判处有期徒刑6年。在狱中,因缺少绘画必需的颜料 和模特等,艾青不得已转入诗歌创作,成名作《大堰 河——我的保姆》就写于狱中。据统计,诗人狱中作 诗共26首,同时还翻译了凡尔哈伦的诗集《原野与城 市》。出狱后,开始在常州、上海和杭州之间为生计 而奔波。这一段时间最可纪念的事是1936年诗集《大 堰河》的出版,因为对“成为一个人类最伟大的歌手 ”的强烈渴望与意识到的现实不可能性。之间的尖锐 冲突,曾引起过诗人深刻的精神危机。诗集的出版引 起胡风和茅盾的注意,胡风因此称他为“吹芦笛的诗 人”。而第一个评论者则是茅盾,他说:“……《大 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 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这在体制上 使我联想到《学徒苦》。可是两诗比较,我不能不喜 欢《大堰河》。”④艾青一出场就受到两位现实主义 评论大师的注意,不能不说是历史机缘的偶合,同时 也为他奠定了新诗史上的地位。 抗战的爆发,在艾青看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就在卢沟桥事变的 前一日,艾青在沪杭路上写下了《复活的王地》一诗 ,他预言:“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 的天空下/已复活了!”此时的艾青在杭州蕙兰中学 教书,面对全国普遍抗战的大形势,他不得不思考将 来怎么办的问题。他既希望参加抗战,更渴望有一个 安静的地方可以从容地写作。在杭州的最后一首诗是 《他起来了》,“因为他必须如此/因为他/必须从 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这里有诗人说服 自己离开杭州的意思,也有把祖国化为一个人的形象 进行抗战的象征意味。 在整个抗战期间,艾青一直在两种情绪中徘徊, 一方面,面对抗战,他自觉地为民族、为时代而歌唱 ;另一方面,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常常陷入寂寞、孤 独和茫然的状态之中。所以,他除了大量为时代而歌 的作品外,也有很多寄寓个人情怀的写景诗和无题诗 。尤其是退居湖南衡山和新宁两个时期的诗作,更多 地流露了诗人丰富、复杂的个人精神世界。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