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云外之峰(陈舜臣随笔集)(精)
ISBN: 9787514620030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朱俊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日汉翻译。参与翻译出版《三国史秘本》(陈舜臣)、《哲学复兴的对话》(马利诺夫、池田大作)等。 于晴,辽宁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攻方向为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日汉翻译。曾获辽宁师范大学翻译技能大赛日语组一等奖。
范曾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严格区分画师和画工的传统。古典绘画更注重气韵神似而非形似,好像会把追求形似的画法轻蔑地称为“那只不过是工匠干的活儿”。 明清绘画以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扬州)两地为中心。前者称为浙派;后者称为吴派。浙派属技巧派,擅长装饰画,宫廷御用画师之类的能人辈出。与此相对,吴派比起写实,更加重视把握所描绘事物的精神层面,并将其作为画面表现的重点。我们所说的文人画,主要是指吴派绘画。对于这样的传统评价方式,近来业界开始重新讨论。凭借工匠的灵巧所绘的装饰性绘画,虽精致漂亮,却不能打动人心。这样的作品的确不少,但也不能以偏概全。真正的匠人技艺足以令我们感动,超越技巧的气韵也油然而生。有些文人画师,蔑视画工的手艺,以描绘精神自居,或许还高傲地以为自己的画作气韵满满。这样冥顽不化的人不少。因为像这样轻视修炼基础技巧的人为数众多,所以这个问题还真是棘手。 文人画中以山水画居多,并善用夸张手法。山水画富于变化,为此可以说技术稚拙能够得到弥补,有时甚至成就出人意料之法,得以抒发胸中灵性。杰出的文人画家对基础技艺烂熟于心,相反技法马马虎虎、似是而非的人也不少。画人物画的文人画家为何数量不多?大概其中的缘由是这样的:人物画难以变形,因为这种画以写实为基调,无法投机取巧,难以蒙混过关。 长尾雨山在演讲中提到,有一次在中国古代词人苏东坡的诞辰纪念诗会上,当时有人提议为东坡画像并题诗。据说席间虽有文人画家,却还特地请来画工作画。画工其间滴酒未让,画完就被打发回去了。这个故事一方面可见当时画工的社会地位之低,被人瞧不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人画家不擅长人物画。 现代中国从写实主义角度重新评价浙派,欧美对中国美术的研究重心也转移至此。开场白虽长,但我的核心观点是,迄今为止身为文人画家又擅长人物画者凤毛麟角。就此意义来说,范曾是一个卓越的画家,不仅具备泼墨写意这样的文人画基本功,还能与精确素描为基础的精妙技法进行完美融合。 文人画中讲究“三绝”。不仅是绘画,若与书法及诗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堪称完美。年仅45岁的范曾虽阅历不深,却早已成为一流书法家,画中题字行云流水。提到范曾诗文,便能深深感受到其文背后渗透着范家悠久的历史底蕴。范曾远祖即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大文豪范仲淹(989—1052),日本著名庭园“后乐园”之名便源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先祖范仲淹著《范文正公集》深受老一辈的日本读者喜爱,其书画作品也一定会得到今后的新生代日本美术爱好者喜欢。范曾父亲及祖父都曾赴日留学,与日本渊源极深。在此衷心祝愿他在神户举办的个人画展圆满成功。 提一句私事,犬子为职业摄影师,3年前在北京曾有幸拜访范曾先生,并受先生诸多指点。这位为人热情、充满爱心的艺术家,其作品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他的仁厚之心,他对画中人物赋予的感情也深深地感染了观者。正在写中国史的我,仿佛从范曾人物画中听到了历史浅流的潺潺之音。 (1981年8月) ?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 ? 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具有双重文化的意蕴。 ? 国内结集出版: 系列书目:《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七福神与曼陀罗山》……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以自然为师,向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追本溯源。不仅绘画,文学也好,音乐也好,皆应如此,一定要追寻心灵之境。齐白石将超越前者之境界喻为“云外之峰”。云外之峰,难为世人所见。因此将如深藏云外的山峰一般的随笔文章重新集结编排、分类汇总,展现自古至今不断交流碰撞的中日文化艺术。